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切韵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5:08:14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155页(2388字)

韵书。

㈠隋陆法言撰。成书于仁寿元年(601),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着作,也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切韵》原书已佚,今仅存序言一篇,本世纪初敦煌发现的一些古韵书残卷中,有几种与陆法言原本比较接近。据姜亮夫考证,其中的s·2683号残卷即为陆氏的《切韵》原书(《瀛涯敦煌韵辑》)。

据《切韵》序言记载,隋开皇初年,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渊八人与陆法言共论音韵,考虑到汉语古今南北差别和前人韵书分韵的歧异,于是决定重编一部沟通古今南北方言的韵书,以作为文人审音辨韵的标准。当时他们只讨论了编写的纲纪,由陆法言作了记录。十多年后,陆法言才广泛参考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在当年讨论的基础上编成了《切韵》一书。

《切韵》共分五卷,其中平声二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收字一万一千余。

唐封演《闻见记》记为12158字,是将长孙讷言所增的600字也一并计入了。据敦煌残卷考知,《切韵》最初共分193韵,韵目之前没有序数:

平声——东、冬、钟、江、支、脂、之、微、、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臻、文、殷、元、魂、痕、寒、删、山、先、仙、萧、霄、肴、豪、歌、麻、覃、谈、阳、唐、庚、耕、清、青、尤、侯、幽、侵、盐、添、蒸、登、咸、衔、严、凡。

上声——董、肿、讲、纸、旨、止、尾、语、麌、姥、荠、蟹、骇、贿、海、轸、吻、隐、阮、混、恨、旱、产、潸、铣、狝、篠、小、巧、皓、哿、、感、敢、养、荡、梗、耿、静、迥、有、厚、黝、寝、琰、忝、拯、等、豏、槛、范。

去声——送、宋、用、降、寘、至、志、未、御、遇、暮、泰、霁、祭、卦、怪、夬、队、代、废、震、问、、愿、慁、恨、翰、谏、裥、霰、线、啸、笑、效、号、箇、祃、勘、阚、漾、宕、敬、诤、劲、径、宥、候、幼、沁、艳、叶、证、嶝、陷、鉴、梵。

入声——屋、沃、烛、觉、质、物、栉、迄、月、没、末、黠、鎋、屑、薛、锡、昔、麦、陌、合、盍、洽、狎、叶、帖、缉、药、铎、职、德、业、乏。

陆法言拟定《切韵》韵目时主要参考了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几种韵书,取舍的基本原则是从其分而不从其合,于是《切韵》就成了当时分韵最为细密也最为琐碎的一部韵书。因为它细密,所以能大致沟通古今南北方言的差异,取代诸家韵书的地位,从而成为后世官韵的始祖。因为它琐碎,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汉语方言系统能和它严密吻合,致使学界对《切韵》音系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关于《切韵》音系是否代表了一时一地的实际方言,学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唐代人最先察觉到,《切韵》音系距离当时的北方话较远,而与江南一带的方言较为接近,所以李涪在《刊误》中指责陆法言《切韵》采自吴音,而与中原音不合。

另据赵璘《因话录》记载,当时有人误把陆法言当作吴郡人,称其为“吴儿”。实际上陆法言是河南人,加上参与讨论《切韵》大纲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推崇金陵与洛下的语言,于是又有人设想《切韵》音系代表的是当时洛阳的方言,至于唐人以为是吴音,完全是由于“六朝旧音多存于江左”的缘故(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

此后,学界还出现过“长安音说”和“金陵音说”,也都可以看成是类似思考方法的产物。

不过人们又逐渐发现,在晋北朝到隋唐人的诗歌创作中,从来没有一套实际的韵例与《切韵》的分类完全相符,这又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切韵》是否真的记录了一种实际存在过的汉语方言。还有人提出,《切韵》的韵母如果不计声调只计小类,其数目也有140个左右,而中国没有一种语言或方言有如此众多的韵母,假如这些韵母共同出现在一种语言中,势必影响该语言的交际功能。目前已有事实证明后一条论据并不能成立,因为汉藏语系的苗瑶语中有不少方言的韵母数量都多于《切韵》,然而前一条论据却是难以推翻的,古代诗文韵例并不能用来说明《切韵》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鉴于以上两派意见争执不下,于是就又出现了第三种意见,认为《切韵》所依据的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这是一种折衷的说法。读书音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有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方言的界限,不过,读书音也必然有某个时代的活语言作为基础,而不是一个人工限定的虚拟音系。总之,切韵音系的基础仍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由于《切韵》一书已经亡佚,所以清代以来的音韵学家都是通过《广韵》来研究它,平时人们所说的“切韵音系”大多也是指“广韵音系”而言。直到本世纪初,敦煌有了一些古抄本韵书出土,学界才开始直接了解《切韵》的原貌。

㈡唐李舟撰。《唐书·艺文志》着录为10卷,《宋史·艺文志》作5卷。李舟《切韵》曾是五代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篆韵谱》的重要参考着作,因此后人可据徐铉书考知李舟《切韵》分部情形。李舟列韵次第不同于陆法言《切韵》之处主要有二:一为调整阳声诸韵的韵序,如陆法言本将覃、谈列在阳、唐之前,将蒸、登列在盐、添之后,李舟则把覃、谈移列侵后,把蒸、登移到青后;二为调整入声顺序以配阳声。这两次改动都为后代的《广韵》所认可,因此一般认为李舟在韵书发展史上有整齐画一的贡献。李舟《切韵》已佚,今仅有黄奭、顾震福辑本各一卷。

上一篇:切音捷诀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