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196页(1068字)
音韵学术语。
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普通话“大地”[tati],二字声母都是[t]。
古人双声和叠韵常常连说。
双声叠韵有着严格的地域和时代观念。
现代汉语不同方言,可能对双声叠韵的认识不一样,如闽南方言“农林”[lo lim]、“无面”(没趣儿)[bo bin]为双声;“确凿”[kak tak]、“轮船”[lun tsun]为叠韵。普通话前者非双声,后者非叠韵。
《切韵》时代“五牛”二字为双声,同为疑纽;“拙劣”二字叠韵,同为薛韵。现代汉语普通话前者非双声,后者非叠韵。
最早为双声下定义的是《切韵指掌图·原序》:“同归一母则为双声(和会切会——原注),同出一韵则为叠韵(商量切商——原注)。”从举例知道,《原序》是就反切上下字的声韵关系论双声叠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双声叠韵。为一般意义上的双声叠韵下定义的是清李汝珍,《音鉴》卷二说:“双声者,两字同归一母,叠韵者两字同归一韵也。”实际上古人对双声叠韵早有认识,在南北朝时代就出现了双声叠韵术语,并有人对诗文用字的声韵做出具体规定。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四声昉于六朝,不可言古人不知叠韵;字母出于唐季,不可言古人不识双声。自三百篇启双声之秘,而司马长卿、杨子云益畅其旨。
”《文心雕龙·声律》:“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这实际是在阐述永明体诗的用字原则:“五字之中,音韵悉异。”“双声隔字而每舛”指沈约“八病”说的“傍纽”:一句(五个字)之中有隔字双声的。“叠韵杂句而必睽”指“八病”说的“小韵”:一句之中有隔字同韵的。
《南史·谢庄传》:“王玄谟问i射庄:‘何谓双声叠韵?’答曰:‘玄护为双声,璈确为叠韵?’”这是用双声叠韵相戏谑,王玄谟和桓护曾率兵北伐,在璈确吃了败仗。这说明双声叠韵在南北朝时已为士大夫阶层所了解。
清代学者认为反切的实质就是利用了双声叠韵的道理。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人因双声叠韵而制翻切,以两字切一音,上一字必同声,下一字必同韵。”刘熙载《说文双声·序》:“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孙炎乎?亦非也。
然则于何时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叠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叠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叠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