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2页(1445字)
疑问代词
一、用来问人。
义即“谁”、“谁那儿”。作宾语或间接宾语。①骊姬曰:“吾欲为难,安施而可?”优施曰:“必于申生。
”(《国语·晋语一》)——为难:发难。
安施而可:从谁下手为好?②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而死乎,民将安归?”(《史记·循吏列传》)——句义:〔子产〕管理郑国二十六年而死去,青壮年嚎啕大哭,老年人像小孩似地哭哭啼啼,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呵,百姓将归附谁?”③既闻一家尽溺,即亦不惊,但哭曰:“翁姑俱没,我安适归?”(《聊斋志异·庚娘》)——句义:听说一家人都溺水而死,也就不吃惊了,只是哭着说:“公公婆婆都死去了,我回到谁那儿去呢?”④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子·戒》)——句义:仲父您的病越来越重,如果不忌讳的话,您一病不起,我把国事交给谁呢?仲父,齐桓公称管仲。不可讳,指死。安移之,交政〔于〕谁,“安”为间接宾语。
二、询问事物。
义即“什么”。可作谓语、宾语。
①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曹植集·赠丁仪》)——句义:庄稼委弃田地中,农民得到的是什么?②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康琚:反招隐》)——安所期:期望的是什么?③公曰:“安信?”曰:“信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信:信任。
三、询问处所。
义即“哪里”。可作宾语、介词宾语、状语。
①使者曰:“今龟安在?”曰:“在笼中。”(《史记·龟策列传》)②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安在”句:公子能救助别人的危困表现在哪里呢?③〔晋文公〕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安从出?我且厚赐若。”(《新序·杂事》)——若君:你的国君。道安从出:道路从哪里出去?且厚赐若:将重赏你。④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史记·大宛列传》)——邛(qióng)竹:竹名。安得此: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贾(gǔ)人:商人。市之身毒:从身毒国买来。
四、表示反诘。多用于助动词前。义即“怎么”、“怎”、“哪里”。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昌黎文集·马说》)——句义:想让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还怎么要求它能一日行千里呢?②士虽骄之,而己愈礼,士安得不归之?(《吕氏春秋·下贤》)——句义:士人即使骄矜,而自己对他越发虔敬,士怎能不归服自己?③兵民困苦,吾安可独乐?(《资治通鉴·后唐纪·明宗长兴四年》)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⑤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嵇康:述志》)——冲静:淡泊宁静。
副词
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者对前者的承接关系。义即“就”、“于是”。①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国语·吴语》)——句义:不久都进入诸侯国境,大王就可以宽心了。
②桀纣群居而盗贼击夺以危上矣。安禽兽行,虎狼贪,故脯巨人而炙婴儿矣。(《荀子·正论》)——句义:桀纣似的人纠结起来,盗贼抢掠来危害国家。于是禽兽横行,虎狼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