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20页(1953字)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都施行某种动作或具有某种情状;或动作涉及受事者全体。
义即“都”。①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句义:上天给周王朝降下祸灾,使我的兄弟都产生乱心,以此成为伯父的忧虑。俾(bì):使。
②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文选·向秀:思旧赋》)——句义:我与嵇康、吕安起居行动接近,他们二人都有奔放不羁的才华。
③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世说新语·政事》)——沾接:接济使得到好处。
说:即“悦”,喜悦,高兴。色:神色。
④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颜氏家训·风操》)——句义:蔡邕的书信文集中,称他的姑姑、姐姐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信文集中,也称〔自己的孙子为〕家孙。现在这些称呼都不流行了。⑤宋孝武时,青州人发古冢,铭云:“青州世子,东海女郎。”帝问学士鲍照、徐爰、苏宝生,并不能悉。
(《南史·文学·贾希镜传》)——古冢(zhǒng):古墓。悉:知道,熟悉。
二、用于动词前,表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同时施行某种动作或具有某种状态。义即“一起”、“同时”、“一齐”。
①德、刑不立,奸、轨并至。
(《左传·成公十七年》)——句义:道德规范和刑罚条律若不订立的话,祸乱就会一起到来。轨:通“宄”,内乱。②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吴书》)——不能甚固:不会很坚固。以:凭借。
不移时可拔: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攻打下来。
③勔率众军并进,去顺数里立营。
(《宋书·殷琰传》)——句义:刘勔率各部队一齐进发,距刘顺部数里安营扎寨。④俄而五云起于庭中,鸾凤飞翔,丝竹并作。
(《续玄怪录·张老》)——俄而:一会儿,很快。丝竹:弦乐与管乐的总称。
此指音乐。⑤君子与小人,并处必为患。(《元诗别裁集·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三、用于否定副词前,加强否定语气。①十娘见诗,并不理会,即欲烧却。
(《唐人小说·张鷟:游仙窟》)——即:便,就。烧却:烧掉。②义方坐于酒旗下,日暮不见出,乃入观之,饮者满坐,坐上并无二老,亦无崑仑。(《续玄怪录·张老》)——崑仑:崑仑奴。
③比余至,逢人辄问,并无识者。(《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比:等到。
辄(zhé):便,就。
连词
一、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
义即“和”、“与”。①初,益州内附之后,萧鸾遣宁州刺史董峦追讨之,官军进击,执峦并其子景曜,送于行宫。
(《魏书·田益宗传》)——内附:边地政权势力归顺朝廷。行宫: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②于是开革囊,取一人头并心肝。(《唐人小说·杜光庭:虬髯客传》)——革囊:皮口袋。③刘大娘子当日往法场上看决了静山大王,又取其头去祭献亡夫并小娘子及崔宁,大哭一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法场:刑场。决:处决。④扬雄被张保并两个军汉逼住了,施展不得,只得忍气。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二、用于递进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进层关系。义即“并且”。①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后汉书·吕布传》)——句义:吕布屯兵于小沛城外,派人去招请刘备,并且请纪灵等人来共同饮宴。②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宋书·沈道虔传》)——复衣:夹衣。
与:送给。③景明三年,伯之遣使密表请降,并遣其子冠军将军、徐州刺史、永昌县开国侯虎牙为质。(《魏书·田益宗传》)——遣使:派使者。
密表请降:秘密上表请求投降。为质:作人质。④章武取白玉宝簪一以酬之,并答诗曰:“分从幽显隔,岂谓有佳期?宁辞重重别,所叹去何之。”(《唐人小说·李景亮:李章武传》)——酬:酬赠,
赠送。
介词
介绍动作施行时另外涉及的对象。
义即“连同”。
①及皓败,并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
(《南史·祖冲之传》)②宫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并布、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三年》)——句义:陈宫请求受刑,于是走出〔军营〕,头也不回,曹操为他哭泣流泪,连同吕布、高顺全部绞死,用传车把他们的首级送到许昌集市〔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