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古汉语虚词词典

书籍:古汉语虚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17:35:03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187页(646字)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都施行某种动作或具有某种情态。

义即“都”。①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左传·宣公十七年》)——句义:从前诸侯事奉我们的国君,都像是唯恐落在别人后面一样,〔后来诸侯〕全都说晋国群臣不讲信用,〔于是〕诸侯都有了二心。②王如用予,则岂徒齐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句义:大王您如果任用我,那么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会得到太平。予:我。

岂徒:岂只。③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荀子·王制》)——句义:音乐,凡不是正派的就全部废除;颜色,凡不合于过去的文彩规格的全部停止。声:音乐。

文:文彩。

二、强调动作涉及全部受事者。

义即“都”。①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句义:僖子不回答而哭泣,说:“您对臣下们全都不相信吗?”

三、用于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都是谓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义即“都〔是〕”。

①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

(《荀子·王霸》)——句义:那些跟国君一起治理国家的人,都是有道义的人士。②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

(《荀子·王霸》)——句义:君主所颁布于全国的那些刑法都是符合道义的法律。

上一篇:居常 下一篇:古汉语虚词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