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古汉语虚词词典

书籍:古汉语虚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18:00:44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420页(2087字)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行为的对象只限于某个范围,句末常有语气词“也”、“耳”等与之相呼应。

义即“只”、“只是”、“只不过”、“仅仅”。①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孟子·滕文公上》)②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战国策·齐策四》)③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敝者。(《韩非子·难二》)——敝:坏,怠惰。

二、表示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类同。义即“也”。

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老子·第二十三章》)②吾闻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国语·晋语八》)——善人在患,弗救不祥:好人处于危难之中,不予搭救则不吉祥。去:使离开。

③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④乡人周眕有一奴,使入山伐薪。

奴有妇及妹,亦与俱行。(《搜神后记·符》)——伐薪:砍柴。俱:一起。

三、表示两种动作行为相继发生或两种情况相继出现。义即“又”。①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传·文公七年》)——嗣:子孙,后代。

②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

(《左传·宣公十四年》)——聘:出使。假道:借路。③洗削更革,罔不顺适,唯山东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樊川文集·罪言》)——罔不:无不。

以:而。

四、用于让步复句的后一分句或紧缩句的后一部分,表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会导致某种结局或结果。前一分句或紧缩句的前一部分常有表示让步的连词“虽”或副词“自”、“唯”等与“亦”相配合。义即“(即使)……也……”、“(就是)……也……”。

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经·召南·行露》)——女(rǔ):通“汝”,你。何以:为什么。

讼:诉讼,打官司。

虽:即使。

②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左传·隐公三年》)——句义:我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了。

③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大略》)——去:消除,改变。

好:爱好,崇尚。④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

(《汉书·楚元王传》)——堪:周堪。非独:不仅仅。自:即使。里:居民基层单位。

五、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时或在某种情况下,自然会怎样。

义即“就”、“则”。①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庄子·刻意》)——不杂:不混杂异物。

郁闭:聚积堵塞不通。而:则。②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秦策三》)③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乃乘之主,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新序·杂事第五》)——万乘之主:指大国之君。乘:四匹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六、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已发生或出现。义即“已”、“已然”、“已经”。①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国语·越语上》)——节:有节度。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列子·仲尼》)③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今虽盛明世,能无林中士?(《先秦汉魏晋北朝诗·王康琚:反招隐诗》)——巢居子、林中士:指隐居的贤者。

七、用于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义即“可”。①陈亢问于伯曰:“了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论语·季氏》)②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叟:对年长者的敬称。③公作色不说,曰:“古之及今,子亦尝闻请合葬人主之宫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通“悦”。④冯驩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秦王曰:“闻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八、用于反诘句中,加强反诘语气。义即“又”、“岂”、“还”。

①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孙子·虚实》)——度(duó):推测,估计。②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孟子·滕文公下》)——牲杀:

不敢以祭:不敢用来祭祀。③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杜工部集·苏瑞薛复延简薛华醉歌》)

九、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请求、劝勉等语气。义即“请”、“希望”。

①若有其人,耻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图之。

(《左传·昭公五年》)——若其:如果。②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吕氏春秋·义赏》)——繁:多。

上一篇:矣哉 下一篇:古汉语虚词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