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中国工人出版社《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第754页(683字)
西方现代文学中广泛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也是文学流派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断的流水,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这一观点加上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推动了西方现代派作家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用新的手法深入探讨人类意识的奥妙。
他们认为应当打破现实主义小说那种描绘外景、编排故事的老传统,深入表现人物意识瞬息万变的复杂曲折的流动状态,特别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
意识流小说对当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甚至一些现实主义小说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有人说《春之声》是意识流手法,我想,我不必否认我从某些现代派小说包括意识流小说中所得到的启发。”何孔周《冷峻的反省和坚韧的求索》:“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出现了‘黑色幽默’文学的摹仿品,也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杨帆《心态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欧美出现了一种意识流小说……在我国,粉碎四人帮后,以王蒙在一九八〇年《人民文学》五月号发表《春之声》为标志,一批集中写心理,以意识的流变为手段组织生活素材的小说也应运而生,如《蝴蝶》、《人到中年》、《爱,是不能忘记的》、《北极光》、《南方的岸》、《雨,沙沙沙》等等。”又:“意识流小说和心态小说都是把人的心理活动作为表现对象,通过人物心灵的屏幕来反映作者和社会的某种思想感情。但比较这两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表现的心理内容的品质是不同的,这就是所写意识在层次上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