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语文大辞海》第1140页(1976字)
(一)〈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呢”、“吗”等。
①然,胡不已乎?《公输》——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②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论积贮疏》——君王这才惊慌失措,想法子去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③人隘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殽之战》——秦军进入险地却这样随便,又没有谋略,能不战败吗?
2.用在句末,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吧”等。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一生廉洁,你们该不会被贫穷所苦吧?
②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孟子说:“大王特别喜好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等。
①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将军您投降曹操,想到哪儿找归宿呢?
②嘻,善哉!技盖此乎?《庖丁解牛》——嗬,好啊!怎么技艺高超到这种地步呢?
③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道:“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业绩,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4.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吗”、“啦”等。
①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殽之战》——打秦国是为子后代着想,可以说这正是为了对得起死去的国君啊!
②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祭妹文》——然而抱着这无穷的遗憾,恨天吗?怨人吧?现在全都完啦!
5.用在句中,使语气完整,无实义,不译出;或用在单音、迭音形容词后作词尾,同“然”,可译为“样子”或“的”等。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齐宣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并非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
②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狱中杂记》——按杜先生的话普遍去询问犯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记下了这段话。
③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洗洸乎干城之具也。《卖柑者言》——现在那些佩着兵符、坐在虎皮椅上的人,威武的样子,看上去真像捍卫国家的人才。
④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有贤明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装敛好,五人的头终于跟尸身接合在一起了。
所以现在墓中是完整的五个人。
(二)〈介词〉用在句中,同“于”相似,但“乎”作介词时和它的宾语只能放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常介绍出处所、比较的对象、原因等,可译为“于”、“到”、“在”、“由”、“比”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是在于欣赏山水景色时的乐趣啊!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凶暴的官吏来我们村催租时,到处叫骂,到处骚扰。
③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列传》——宁愿投入大江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我纯洁的品德,蒙上世俗的昏愦污垢呢?
④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察今》——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由古代而流传下来的。
⑤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大一点,所以有些话你们不肯在我面前说,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讲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