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语文大辞海

书籍:语文大辞海 更新时间:2018-11-29 03:43:27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语文大辞海》第1185页(4144字)

(一)〈介词〉“以”和其宾语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种种关系。

1.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

①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如今病已发展到骨髓,因此我不再问了。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及至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就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③而吾以捕独存。《捕蛇者说》——而我却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来。

④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过小孤山大孤山》——即使没有风,也波浪汹涌,大概由于这个才得的名字吧!

2.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屠惧,投以骨。

《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它。

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把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靠天时,而且也是因为人谋划得好啊!

③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教战守策》——负责缉捕强盗的差役,把击刺的技术教给他们。

3.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所依赖的工具、手段等,可译为“拿”、“用”、“靠”等。

①屠暴起,以刀劈狼者。

《狼》——屠夫突然跳起来,拿刀砍狼的头。

②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用囚车押送吴元济去京城。

③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赤壁之战》——孙权把信给下属看,没有一个不震惊失色的。

4.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凭借的准则或条件,可译为“凭”、“凭借”、“按照”、“依靠”、“根据”、“仗恃”等。

①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②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条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情理办。”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察今》——明白事理的人,贵在能根据近的推知远的。

5.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在”、“往”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

《谭嗣同》——为的是准备在二十八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

②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

《李愬雪夜入蔡州》——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官军所未曾走过的。

③由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衡传》——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录地震从什么方向发生。

(二)〈连词〉用在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与句之间,用法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道路平坦又就近的地方,那么游人就多。

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屈原列传》——在朝廷就跟怀王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并发布号令。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才”、“就”、“以至”、“于是”等。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想到他们的祖辈们,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这一点点土地。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走向了灭亡。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去”等。

①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乐子妻》——何况是捡取失物,贪求利益来玷污自己的品行呢?

②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然而没有用来报复的办法。

③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契丹耶律阿保机曾同我约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去投靠梁国。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时态助词“着”,或结构助词“地”译出。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个好事的人用船载着运了进来。

②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论积贮疏》——浪费奢侈的风俗,一天天地滋长。

③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我理当自杀,但还是隐辱忍屈地前行。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就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的上面。

②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由于冯三保勇敢而且会多种武艺,所以推他为首领。

(三)〈助词〉用在趋向动词“来”、“往”等之前,可直接使用,不译。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自从接受使命以来,日夜都忧愁叹息。

②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来有司查阅地图,指出从地图上某处以远的十五座城池给赵国。

(四)〈副词〉用在句中,同“已”,表示时间,可译为“已经”。

卒买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士兵们买鱼煮吃,得到鱼肚子里用白绸书写的字,本来就已经奇怪这件事了。

(五)〈惯用格式〉

1.“以为”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前,一般是“以之为”的省略,即“介词、介词宾语、动词”,可译为“把他(你、它)当作(看作)”、“认为他(它)是”等。

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像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灵,躲到树林中偷偷观看。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但是捉到它杀死晾干把它当作药引子,可以治愈麻风……。

③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回到赵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臣。

2.“以为”用在主谓词组之前,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认为蔺相如这个人是勇士。

②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郦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吹起波浪,水石相互撞击,声音就像大钟在响。

3.“以”和“此”、“是”、“至”构成“以此”、“以是”(即同“是以”)、“以至”惯用格式。

“以此”、“以是”(或“是以”),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以至”用在下句首,表示由于前句所说的动作、情况而形成的结果,可译为“一直到”。

①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报刘一丈书》——这就是我心胸狭窄啊,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生序》——因此很多人拿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地读到各种书籍。

③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观巴黎油画记》——从王公卿相一直到各种艺人,凡是有名的,常常在馆里留下他们的蜡像。

〔附〕“以”作动词时,可译为“认为”。

①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原君》——可是那些没有见识的儒生拘谨地认为君臣的名分在天地之间没有逃避的地方。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偷盗的行为属于一类。

上一篇: 下一篇:语文大辞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