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语文大辞海

书籍:语文大辞海 更新时间:2018-11-29 03:45:43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语文大辞海》第1193页(1913字)

(一)〈助词〉用在句末,可表示不同的语气。

1.表示疑问语气,同“欤”,可译为“吗”。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地盘,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思,是看不起我吗?

②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齐宣王问:“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③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牵的人回答说:“既然这样,那么就要废掉用血涂钟的仪式吗?”

2.表示揣测的语气,可译为“吧”等。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们的大王大概没有病吧,否则怎么能击鼓奏乐呢?

(二)〈介词〉用在句中,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可译为“同”、“跟”等。“与”作介词时,宾语常常省略,译时根据上下文语意补出。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假如能够用东吴的军队同北方士兵对抗,不如早一点同曹操断绝关系。

②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说:“邹国跟楚国仗,那么大王您认为谁能获胜呢?”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没能够跟项羽见面。

(三)〈连词〉用在句中,被连接的两者既无主次,又可前后更换时(不能前后更换者,“与”为介词),可译为“和”等。

①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芙蕖》——至于那适合人吃的部分,就是莲子和藕……。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但他们各国的势力都比秦国弱。

③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上官大夫和屈原官阶相同,为了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四)〈惯用格式〉“与”和“其”、“使”、“皆”连用,构成“与其”、“与使”、“与皆”惯用格式。

“与其”和“孰若”,“与使”和“无宁”上下呼应,作选择连词,可译为“与其……哪(不)如……”;“与皆”用在句中,作副词,表示范围,可译为“一同”。

①与其坐而侍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而拯救我村。

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死在我前头。”

③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陈胜下令把主管教化的乡官和地方上有声望的人都召来,一同商议大事。

〔附〕“与”作动词时,可译为“交给”、“结交”、“送给”、“赞成”、“给”等。

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乐羊子妻》——乐羊子曾经走路时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回到家里把它交给了妻子。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齐王没有贿赂秦国,终究还是继五国之后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呀!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我所欲也》——吆喝着把东西送给他,过路的人宁肯饿着也不会接受。

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

上一篇: 下一篇:语文大辞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