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抗日剧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11页(687字)
又名“人民抗日剧团”,简称“人民剧社”,抗日战争时期以演歌剧为主兼演话剧的部队剧团之一。1936年1月,在陕北瓦窑堡经中共中央决定由工农剧社改名而成。原剧团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不变。主任危拱之。全社五十余人分为歌舞、戏剧两班,由刘保林、杨醉乡分任社长。从同年夏起,先后在保安、吴起、定边、盐池、河连湾、三断地一带以及会宁、延安等地进行较长时期的巡回演出。剧目有《亡国恨》、《侵略》、《东北一角》、《上前线》、《送公粮》、《死亡线上》、《打回老家去》、《宁死不屈》、《梦游北平》、《卖布》、《古庙钟声》、《红军会师》以及自己创作的《消灭汉奸》、《劝妻》、《三姐妹》、《小先生》等,另外还演出《丰收舞》、《红色机器舞》、《生产舞》、《叮呤舞》等舞蹈,轰动边区。美国友人斯诺观剧后,曾在《西行漫记》中评价:“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机器了。”1937年3月,根据形势需要,在延安成立人民抗日剧社总社,并在各地设分社,原人民抗日剧社改名为“中央剧团”,又吸收“平凡”、“铁拳”、“青年”、“战号”等剧团以及由廖承志、黄植、朱光等组成的文协戏剧组,均下辖于总社。作为苏区戏剧运动的核心组织,下设组织、编审、剧舞、总务等四部,以加强对各剧团的领导。1937年春和夏,“中央”、“平凡”、“战号”三剧团曾联合演出《矿工》和《阿Q正传》,演员有赵品三、杨醉乡、董梅芳等。廖承志、邓颖超、黄华、朱光等参加演出。在革命根据地演出鲁迅作品,尚为首次。博得中央领导人的赞赏。1937年8月为了高举抗日的战旗,改名为“抗战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