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240页(1002字)

简称“农工党”。爱国民主党派。其前身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在上海愚园路联安坊十一号召开的该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根据新的形势需要,由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而成。该党呼吁“全国同胞及民主党派共同推进团结,实现和平统一,建立独立富强之中国。”提出发展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生活;增进工人福利,由工人参加国家的生产管理;停止征兵征粮等主张,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干部会议,最高执行领导机关为由全国干部会议选举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江西、四川、南京、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安徽、江苏、台湾等地建立了省、市和地区性组织,并在国外建立了两个支部。农工党建立后,为开展爱国民主运动进行了各种斗争。四干会议结束不久,即为中共根据地输送青年和知识分子,提供情报和物资弹药,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配合中央进行策反,同中共合作组织武装斗争等。1947年3月12日,发表《对时局宣言》,反对内战、分裂,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11月,中央机关迁至香港。1948年5月,同各民主党派一起致电响应中共中央发出的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9月,在香港举行了中央扩大会议,确定了斗争新策略,开展了在中共领导下的新的军事运动,建立人民军队,组织武装斗争;利用各种联系,策反蒋军起义;深入敌人内部,破坏蒋军作战;抓住各种机遇,搜集军事情报等。1949年1月22日,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联名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庄严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之后,积极参与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其重要人物有章伯钧、丘哲、黄琪翔、彭泽民、郭冠杰、李伯球、李士豪、王一帆、张云川、王深林、严倍民、徐彬如、沈其震、刘树勋、叶桔泉、方荣欣等。该党在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之一。现正团结广大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为开创农工党工作新局面、为振兴中华医疗卫生事业和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参见“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和“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