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艺工作团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404页(972字)

简称“西工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演话剧、秧歌剧为主的文艺工作团体。1940年9月1日成立于延安。其前身为“陕北公学文艺工作团”,1941年8月底改为今名。团长兼指导员苏一萍,副团长朱丹、白衣。秘书王亚凡。党支部成员有慕琳、徐瑞林、李建彤。下设研究、音乐、戏剧、美术和总务等五组,由韩戈鲁、万淳、林丰、高歌、郭介人、石鲁以及东方明、刘鹏杰等负责。成员有沈霜、闻捷、汶石、凌丁、岳松、李庆森、阮爱芹、王贤敏、周戈、裴然、萧松、林虹、刘迅、东方、程士铭等四十余人。主要任务是开展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工作,学习与演出并重。开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政治等课程。另聘有名家丁玲、萧军、萧三、张庚以及塞克等任教员或艺术指导。从成立之日起,先后演出了《蜕变》、《雾重庆》、《法西斯细菌》、《俄罗斯》、《北京人》等话剧,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其前期有演大戏倾向,1942年5月,是该团的转折点。在毛泽东同志《讲话》指引下,遵照西北局的指示,以开辟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为方针。在新的文艺方向指引下,创作演出了反映现实斗争的秧歌剧《一朵红花》、《妇纺》、《边境上》、《向劳动英雄们学习》等。1943年春,延安杂技团和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先后并入该团,改由张季纯任团长,苏一萍任副团长。同年底至抗日战争胜利,先后创作演出了《孙万福回家》、《如此宁夏》、《卖布》、《劳军》、《刘二起家》、《选举去》、《打城隍》、《变工好》、《城壕村》、《瞎子开荒》、《睁眼瞎子》、《永贵挂彩》、《边区的一天》、《一盏红灯》等剧目,得到群众好评。1945年日本投降后,团长复为苏一萍。除原节目外,又新排演了《清明前后》、《保卫和平》、《白毛女》、《望穿秋水》、《无敌民兵》、《苦女图》、《美人计》、《刘胡兰》、《血泪仇》、《进城》、《交党费》、《解放战士》等。宣传形式多样,除演话剧、秧歌剧外,还有说书,拉洋片,贴布告,写标语,撤传单等。其间还积极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砍柴烧炭,还创办乐器制作工厂。起了宣传队、工作队和战斗队的作用。1947年冬,因绥德文工团加入,遂将原团编为第一团,绥德文工团编为第二团,积极参加土改工作和解放西安的战斗。1949年11月西北局将两团三百余人合并,组成统一的西北文艺工作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