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剧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502页(1368字)

即“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的部队剧团之一。1937年12月11日成立于河北省阜平县。杨克武、白瑞林、丁里和贾晓光、陶宗侃、汪洋、刘佳、黄天等先后任正、副社(队)长;丁明、刘肖芜、刘佳先后任政治指导员;凌明、袁颖贺先后任党支书。成员先后有黄日升、古立高、栗茂章、单银香、杜烽、葛振邦、胡朋、陈剑戈、李垒楠、戴卫宁、今歌、赵瑛、高虹、飞虹、郭东俊、罗东、张友、刘肖芜、徐曙、赵森林、林韦、季明、陈群、赵忠、歌焚、黄河、康占之、车毅、华江、田华、王树萍、徐捷、张非、王岩、何迟、胡海珠、罗浪、韩塞、唐伯韬、刘、王力、苏凡、王佩之、小野、森茂、侯金镜、韦虹、贾六、靳夕等。下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组,各组负责人为刘佳、那国忠、胡可、郑红羽、李纪保、王天一、杨晋涛、王明德、袁颖贺等。后设创作组。在长期的、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以“战斗化、现实化、大众化”为口号,始终坚持文艺为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走遍了晋、察、冀、绥、热等省的城镇山庄,在部队和敌后进行宣传。曾创造有名的“帐篷舞台”和“汽车舞台”,在各根据地迅速得到推广。并深入连队,写兵、演兵、为兵服务,创造了剧社“入伍”的经验。是活动早、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广的剧团之一。该社创作力量雄厚,前后达二十余人。抗战时期创作组人员有吴畏、崔品之、方璧、戴玲、赵忠、胡可、魏风、赵鹏、赖智有等;解放战争时期有王树萍、王久晨、郑红羽、何迟以及羽山、杜烽、陈孟君、古立高、轻影、胡海珠、歌焚、胡朋等。刘肖芜、韩塞、胡可等相继任创作组组长。从1939年到1949年十年间,先后创作演出了各种戏剧形式的剧目一百五十多个。其中独幕剧、多幕话剧近百个。影响较大的有:《到山那边去》、《血的五月》、《英雄儿女》、《我们的乡村》、《两年间》、《龙庄》、《铁与黑妞》、《热土难离》、《戎冠秀》、《挑渠放水》、《子弟兵和老百姓》、《李国瑞》、《喜相逢》、《郭志强》、《战斗里成长》、《大清河》等。曾油印出版戏剧刊物《通讯网》、《抗敌戏剧》,并出版独幕剧选集一本,收入了《墙头草》、《中秋佳话》、《看看再说》、《李甲长》、《枪》等剧目。同时编演了大量优秀歌舞剧、活报剧和儿童剧。如:《弄巧成拙》、《在这土地上》、《空城计》、《弃暗投明》、《大庆功》、《不要杀他》、《生产大活报》、《王老五赶庙会》、《乐园的故事》、《儿童万岁》、《清明节》、《街头小景》、《党的孩子》、《小玲子》、《群儿闹学》等。曾于1940年至1943年先后排演了《日出》、《雷雨》、《俄罗斯人》、《大雷雨》等中外名剧以及京剧《史可法》。同时辅导阜平高街村剧团运用综合形式成功创作演出了《穷人乐》等剧。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该社方璧、吴畏、雨然、陈九、崔品之、赵尚武、李心广、武宝光、安玉海、张绍柯、赵鹏等多人牺牲,用鲜血为抗敌剧社写下了一页光荣的历史。在长期活动中,该社培养造就了一批艺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评论家,如:田华、汪洋、丁里、侯金镜、胡可、刘佳、胡朋、刘肖芜、杜烽、王一之、钟惦棐等。在现代戏剧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春进入北京。同年8月改编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与原东北、西北军区文工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敌话剧团。

上一篇:抗敌剧社 下一篇:护邮运动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