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剧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598页(821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个红军剧团。1928年底由贺、周逸群倡导,成立于湘鄂西根据地。隶属于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八路军一二〇师。解放战争时期属晋绥军区政治部第一野战军领导。初为红二军团宣传队,用新民歌演小戏、化装演讲等形式进行宣传。曾一度停止活动。1937年春,在陕西铜川重新建社并正式命名。正副社长先后有陈杰、欧阳山尊、朱丹西、成荫、陈播等。成员有莫耶、严寄洲、黄庆和、魏风、张元方、刘莲池、赵森林、冯一夫、黄岫、申伸、肖孟、高宝成、魏敏、席良、罗孟贤、孟贵彬、李力、刘西林、王真、宋肖、邓方、吉星、石丁、吴健侠等数十人。始终坚持面向士兵、面向群众的方面。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作演出了话剧《丰收》、《敌我之间》(包括三个小戏)、《甄家庄战斗》、《把敌人挤出去》《齐会之战》、《一万元》,秧歌剧《开荒一日》、《李大嫂活捉小鬼子》、《大家好》、《新旧光景》、哑剧《晋察冀的乡村》等。并演过《雷雨》、《悭吝人》、《第四十一个》等中外名剧。毛泽东曾复信嘉勉:“希望多演一些这类好戏”。1941年秋,曾组织了一个“游击剧团”,由欧阳山尊带领,到敌占区进行武装宣传。同时油印出版了晋察冀的第一个文艺刊物《小舞台》和第一个音乐刊物《战斗歌声》。解放战争时期,曾分成所谓“六人剧团”、“七人剧团”的若干小分队到各部队宣传演出,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了小秧歌剧《张三娃捉俘虏》。又配合对敌斗争和土地改革创作演出《刘胡兰》、《九股山英雄》等话剧。并将《刘胡兰》改编为歌剧,获得极大成功。1949年5月曾带该歌剧赴北京演出半月余,场场客满。随即留京招生,成员扩大到300余人。1951年春与二野文工团合并,组成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该社前后活动长达20余年,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在现代中国革命戏剧史上的地位令人瞩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