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0576 士与中国文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0册历史地理(上)》第74页(370字)
余英时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41.8万字。收有关“士”的历史研究专论8篇,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士”是如何随着中国历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的。各文依时代先后编排,大体反映了“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面貌:先秦为“游士”,秦汉为“吏”、“师”,魏晋南北朝为“名士”,隋唐以“士大夫”面貌出现,两宋以后则为“新儒”,但其核心精神则是“社会的良心”。故书中的刻画偏重在理想性格,而其基本观点是“士”只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又并非完全为社会属性所决定。相对的“未定项”,赋予相对的“自由”,中国文化之所以能超越自我的限制,就是凭着此一“未定项”。这便是研究士与中国文化基本关系的着眼点。收入“中国文化史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