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8册文学(下)》第1612页(607字)

[俄罗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着。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4月版。43万字。本书写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产物。作者因对斯大林有所议论而被捕入狱8年,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偏僻地区。他在流放地发现患了癌症,申请去大城市就医迟迟未获批准。当他好不容易来到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治病时已经奄奄一息,可是经过3个月的治疗,居然病愈出院。他这段经历也是本书主人公科斯托格拉托夫的经历,是全书的叙述主线。全书的故事情节即以肿瘤医院为背景展开。小说对斯大林死后不久的前苏联社会的政治气氛和各类人物的心态进行剖析和揭露。克格勃分子卢萨诺夫是小说中的主要反面形象。他以权势自恃,处处要居于普通病员之上,而他的内心则因过去遭他陷害的人纷纷平反而无穷委屈和惶惶不安,唯恐他的宦途生涯会就此中断。各色各样的病员由于社会地位低微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药品,他们之中有的忿忿不平,有的逆来顺受,有的不惜阿谀奉承,有的冷眼相待。作者力图通过一家医院及院中的病员来反映整个前苏联社会。小说以一定的力度抨击了前苏联在斯大林生前身后的极权统治,描绘了政治犯流放地的真实图景,加之作者又被视作持不同政见者,所以长期被列为禁书、以手抄本形式在前苏联流传。70年代初本书在西方出版,引起巨大震动。在作者故土,小说直到前苏联解体前夕才得以正式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