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8册文学(下)》第1597页(652字)

[俄]列夫·托尔斯泰着。

译,平明出版社1952年7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3月版,43万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1月版,36.5万字;力冈译,译林出版社1992年2月版,40.2万字。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

情节以一个真实案件为基础。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的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丝洛娃,致使玛丝洛娃怀孕,被赶出贵族之家,后又沦落风尘。

她过了7年非人的生活,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官在法庭上遇到玛丝洛娃,他无法逃避良心的谴责,主动上监狱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表示愿意同她结婚,以此赎罪。

通过和玛丝洛娃的接触,聂赫留朵夫精神上逐步觉醒,从此开始思想上的转变。他否定了贵族社会,也否定了自己。

为了解救玛丝洛娃,他一次次上法院,下农村,跑监狱,找法官,在这过程中目睹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他愤怒抗议沙皇专制制度,揭发上层官僚的血腥罪行。小说最后以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觉醒、即“复活”结束。托尔斯泰通过这部作品全面揭露了19世纪末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情绪,使人闻到革命风暴渐渐临近的气息。但小说也突出了作者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集中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弱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收入《列夫·托尔斯泰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收入“外国文学名着丛书”和《托尔斯泰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