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00677 古文字形发微

书籍: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5册语言、文字 更新时间:2018-11-12 17:17:4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5册语言、文字》第72页(603字)

康殷着。

北京出版社1990年3月版。48万字。研究古文字形的产生、变异、发展兼及考证的学术专着。书中考证解释的古文字有851个,异文581条,基本上为前人所未道出的未发之谜,同时又发现了近百条文字构造和演化的规律,使颇多重要的古史之谜得以揭晓:如古今学者因未能在甲骨文中找到“夏”字,而怀疑夏代的有无,作者在甲文中找到并试释了夏字,并印证了“禹”字的源意,确凿地肯定了夏朝的存在;通过对早周铜器铭文的考察验证,尤其对“辰”、“农”、“蚕”等字严慎而翔实的考证,不仅发现了众多商周王族的族徽,而且首辟新义地向今人描画出商代是以田间除虫代表农业,以火焚害虫代表丰收,从而打破了“周人文化落后,武王之前无铜器”的论断;发掘出一系列有趣而诡异的假面化装舞字形,描绘了商代古民俗、舞蹈和娱乐的情景;研究并证实金文“殷”字即为现代的“医”字,其字恰如一人被类似针状的尖器针刺,说明针刺(灸)在殷朝是以石针熨火为人治病,铁器发明后即改为铁针。

这说明针灸疗法早在商周初期就已普遍流行,且已掌握了人之腹、背、腿、臂等穴位,同时也为牲畜治病,足见其当时医术已很高明。这一新论断将中国的针灸史提前了2000多年;通过对甲、金文中“女”、“母”等字形义的演变,说明“司母”即“姒”的异文,从“女”声,即“姒”字,指应将名闻中外的“司母戊鼎”正名为“戊鼎”,以还其历史的真面目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