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02704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2册政治、法律、军事》第307页(538字)

金诤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16.8万字。论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演变、消亡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除绪论外,分5章。第一章,科举制度的渊源,汉代察举,曹操“唯才是举”与建安文风等。第二章,唐科举的“生徒”、“乡贡”,各种科目,“省试”,吏部铨试,科举与唐,唐代制科,黄巢、科举与唐朝的灭亡等。第三章,北宋科举,王安石改革科举,苏辙制策,南戏、笔记小说中的科举悲剧等。第四章,忽必烈与儒生,伯颜再废科举,“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生与朱元璋的胜利,程朱理学在科举中的确立等。第五章,明、清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贡生、监生,八股取士及其源流,明、清殿试标准,科举与文字狱,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笔下的科举,洪秀全与科举,民国的文官考试等。作者认为,在秦汉时期,科举制度的源头——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察举制度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产生于唐代;到北宋,科举立法全面完善,科举制度成熟定型。在两千年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把中央集权与儒生阶层和儒家思想结成三位一体的,正是中国的文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在古代的先进,也注定了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