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册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第180页(602字)

任平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25万字。阐述有关认识交往理论的专着。立足于认识总途径、总框架的根本转化,在原理论或原方法层次上重新审度、调整研究思路,开拓新视野。详细阐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变革认识对象域。论述主客关系不过是从属于主-客-主关系结构的一个片断环节而已,认识交往关系是以认识客律为中介的多极主体的精神际关系,它是主-客,主-主双重认识关系的统一。二、变革实践结构观。论述实践应是包含“主-主”、“主-客”双重关系在内的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具有三重结构,即实体结构、意义结构、辩证结构,从而成为认识交往关系的逻辑基础。三、变革认识主体观。论述主体表现为多极异质主体系。多极主体观是对单一主体观的变革,也是对“主体局性”、“主体性”、“类主体性”、“互主体性”等现代哲学范畴的积极扬弃。四、变革认识动力观。论述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各认识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认识交往关系和分工协作关系,否则就不能回答个体思维发生、发展的社会过程,不能解释社会思维发生发展的整合机制,从而也就不能科学地描绘全部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动力途径。五、变革认识论观。论述微观认识论与社会认识论二极相通,其宏观图景也在交往活动中造就出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双重建构与双重整合机制。在写法上,采取“以史出论”的方法,在分析当代哲学史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探索性见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