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1630页(674字)
【生卒】:1910—1996
【介绍】: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1910年(清宣统二年)生于天津。幼年,喜爱文艺。1924年秋,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活动,并任《南开双周》戏剧编辑。1928年,入私立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国立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大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不久停学,先后在保定中学、省立天津河北女子师範学院任教。1936年,赴私立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不久又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南京剧专巡回公演,在汉口加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38年2月,随剧专西迁重庆。1939年,又随剧专迁江安。1946年,赴美国讲学。回国后,撰写电影剧本《艳阳天》。1949年,应邀从上海转香港至山东;6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7月,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常委、中国剧协常委,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3年至1957年,曾访问日本和印度。1956年,加入中国共産党。后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人民文学》、《收获》编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执行主席等。1996年12月30日,逝世于北京。终年86岁。着有《原野》、《日出》、《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蜕变》、《北京人》、《正在想》(改编独幕剧)、《桥》、《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