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2265页(1162字)

【生卒】:1889—1968

【介绍】:

名畸,原名海秋,字太侔,山东青州人,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生。清末,先后毕业于青州东关小学和青州中学。在中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到烟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1911年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胡瑛在烟台成立山东军政府,任科员。191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14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1919年毕业后,回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範兼英语课。不久,又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1925年回国,应聘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国立北京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1926年,赴广州,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青年部秘书;同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参与收复汉口和九江租界活动。1928年1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秘书长。北伐军进入山东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任筹备委员会主任,赵与王近信为常务委员,傅斯年等8人为委员。1929年5月,被任命为山东省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和省立实验剧院院长,仍兼任山东大学筹设委员;6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改国立山东大学筹设委员会为国立青岛大学筹设委员会。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开学,任文学院教授;一年后改任教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校长杨振声辞职,暂代校长职务。1932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改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调整院系;9月,正式任命赵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1936年,辞校长职,改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湖南,辗转至重庆。1939年1月起,先后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处长。1944年1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45年11月,任教育部参事。1946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复校;4月1日,国民政府复任赵为校长。1947年春和1948年秋,国民政府军警在山大两次拘捕爱国学生,都设法交涉保释。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王哲办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9月,山东大学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学,应聘为外文系教授;秋,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留在青岛海洋学院任教,兼任学院的学务委员,还任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8年4月24日,在青岛附近海面发现赵尸体。终年79岁。1980年5月22日,海洋学院为赵举行追悼会,对其一生给予正确评价。着有《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论文。

上一篇:赵友培 下一篇:赵巨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