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143页(964字)

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是它的简称,“中国革命同盟会”是它的全称。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各地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后,便倡议联合革命小团体,建立革命联盟组织;30日召开筹备会议,到会者七十余人,有兴中会、华兴会参加,还有光复会、科学补习所部分成员及留学生中其他团体的成员参加。兴中会、华兴会同意合并。8月20日在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日常工作;确定政纲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三十条(1906年改订《总章》二十四条)和《军政府宣言》:在东京设立总部,在国内外设立九个支部,下面又在中国各省区成立分会并推定领导人。同年11月在东京出版《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十六个字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十六个字和三大主义是孙中山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报》积极展开宣传活动,并同改良派的《新民丛报》进行激烈论战,彻底揭露其立宪保皇、诋毁革命和反对革命的实质,使许多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同时,同盟会积极筹措经费,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进行武装斗争,先后发动了萍(乡)浏(阳)醴(陵)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直至10月的武昌起义,形成全国规模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总部由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再由上海迁至南京,而且改秘密为公开,声称“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这时一些立宪派分子和旧官僚纷纷加入,而原有的一些成员有的“功成身退”,有的“另组他党”,有的力谋与袁世凯妥协、因而同盟会迅速陷于分裂、涣散和瓦解状态。1912年8月宋教仁在北京联合其它党,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武昌起义前的同盟会虽然是一个不同政治派别的松懈联盟,但具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因而成为领导全国革命力量的资产阶级政党,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进入高潮。

上一篇:中国白话报 下一篇:中国社会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