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260页(1197字)

亦称“北洋水师”。晚清政府所建新式海军的主力舰队。1888年根据海军衙门所订《北洋海军章程》,在北洋水师已有基础上正式编成。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共拥有大小舰船二十二艘,总排水量四万一千二百余吨,炮二百五十余门。其中包括七千三百吨级巨型铁甲舰二艘(“定远”、“镇远”号)、巡洋舰八艘(二千九百至二千一百吨级六艘:“来远”、“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号;一千三百吨级二艘:“扬威”、“超勇”号)、四百吨级炮舰六艘。以上均系钢质舰只;练习舰二艘、补助舰四艘,皆铁骨木皮。另有雷艇十二艘。主要战舰大多购自德、英两国。官兵共四千余人。以旅顺、大连、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为基地,担任辽东半岛、直隶(今河北)沿海至山东湾半岛一带海疆的警备,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统辖。舰队设海军提督一人,总管具体指挥。编制分为右翼、左翼、中军、后军四队。清政府据李鸿章的推荐,委派淮系陆军将领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水师提督,派曾留学英国、通晓海军业务知识的刘步蟾、林泰曾分任右、左翼总兵兼主力舰“定远”、“镇远”号管带(舰长)。总兵以下将领,大多是受过西方近代民主思想薰陶和军事技术训练的青壮年军官。士兵多数来源于沿海一带劳动人民。舰队军事组织与训练基本按照西法进行。1891年与1894年清政府组织两次海军会校阅操,北洋舰队不论在战阵训练与军事技术方面,演练成绩皆甚良好,显示了近代舰队的一定战斗力。但因始终受淮系军阀李鸿章严密控制,任人唯亲,致使舰队内部派系纷争、贪污中饱、玩忽职守、操演废弛等现象大量存在;爱国官兵亦遭压抑,严重影响舰队战斗力。李鸿章又为逢迎慈禧太后,同意将海军经费大部移拨作颐和园修建费用,致使北洋舰队自1888年成军以后未添新船,自1891年起又停购枪炮弹药;而负责供应北洋舰队炮械弹药的天津军械总局,又被李鸿章外甥、腐化官僚张士珩所把持。迄至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船舰炮械俱已陈旧,尤其缺乏快船及速射炮;各船炮弹也都奇缺。与起步较迟而至此时已经拥有快速巡洋舰和多数速射炮的日本海军比较,相形见绌。清政府曾先后聘请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汉纳根,英人格禄为北洋舰队总教习,又聘一些洋员担任炮术、驾驶等专科教习。他们本身技术水平低,有的甚至对海军业务一窍不通,且大都是帝国主义分子,故对提高舰队技术的作用极其有限;反之,肆行揽权争利,力图控制中国舰队为其侵略利益所用,并欺辱、压制中国海军官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最初受命派舰支援入朝清军作战。继又三次巡弋大同江口。又由威海卫巡弋旅顺、大连等处。9月由大连湾护送运兵船赴大东沟,于归途中遭到日本联合舰队袭击,展开黄海海战,(参见第794页该条)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犹存。嗣因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遂有1895年初威海卫之战。(参见本页《北洋海军》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