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441页(438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任务为担任警戒、侦察、后方勤务、骚扰袭击敌人以及配合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独立师团作战。初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称“工农暴动队”,区、县两级的称“赤卫队”;在赣东北称“农民革命团”。1930年春苏区地方军事会议规定统一的组织编制后,统称“赤卫队”。由十八岁至四十岁的有选举权的群众组成。以地区的生产单位和行政单位为编制单位,每村编数班至一连、每乡编一连至一营、每区编一营或一团、每县编一师。团以下平时不设机关,附属同级政府。排、连设政治指导员,营以上设政委,均由同级政府或军事部的负责人兼任。1932年10月规定将十六岁至二十三岁的青年组成少年先锋队(简称“少队”)。后又将赤卫队、少队中的优秀队员单独编成赤卫队模范营和少队模范营,作为基干队伍。赤卫队模范营以区为单位,施以较多的政治军事训练,配备有少量枪支;少队模范营与此相同,但在作战时须受赤卫队模范营指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