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693页(757字)
全称“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又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也称“中国维新会”。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偕李福基等倡设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后发展组织到美洲、南洋、日本、港澳等地。共建总会十一个、支会一百零三个。总部设于澳门。康有为任正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抵制革命、实行君主立宪为宗旨。在海外各地广办报刊,着名者如《知新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鼓吹“唯我皇上圣明,及能救中国”。拉拢华侨入会,利用华侨巨额捐款作为宣传与政治活动经费。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放弃保皇、合作革命的建议,梁启超等一度犹豫动摇,终格于康有为断然拒绝的态度,与兴中会及后来之同盟会日趋离异,至于对立。1900年初慈禧太后等立溥为大阿哥(即皇储)、谋废黜光绪帝时康有为通令各埠,发动会众,“驰电力争”。义和团运动展开后保皇会在康有为主持下采取“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即光绪帝)”的方针,组织勤工军欲实行武装勤王;又诱逼自立军起义领导人唐才常等走“拥藩”、“勤王”的改良道路,并拖延军款接济,使自立军发难日期被迫再三推迟,终为清政府破获镇压,唐才常等牺牲。《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堕落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资产阶级革命日渐兴起,而保皇会仍坚持“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传播的民主革命思想肆行攻击。经过“革命”对“保皇”的大辩论,保皇会地盘日渐缩小。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后,康有为定次年元旦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并拟向御前大臣载泽等处存案。1907年3月下旬保皇会在康有为主持下正式改名为帝国宪政会(亦称“中华帝国宪政会”),与国内立宪党人相配合,继续其“以君主立宪为宗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