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801页(1129字)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队伍。最初称“捻党”或“捻子”。起源于清初。本为淮河两岸穷苦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秘密组织,以后逐渐扩展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其成员有农民、手工业者、盐贩和游民。开初,以抗粮、抗差、吃大户、打富济贫等为主要活动,往往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互不依属,也无统一旗帜。1852年11月,安徽着名捻党首领张乐行、龚得树等聚众万余人在蒙城雉河集(今属涡阳)起义,自后多以“捻军”称之。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各地的捻党纷纷起义响应。1853年秋,各地捻党首领在安徽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一说“大汉明命王”),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每旗各有首领,形式上“各旗统将皆听盟主调遣”,实则为松散的联盟。1857年,张乐行与陈玉成军联合会攻霍丘,并接受太平天国信仰。洪秀全先后封张乐行为成天义、征北主将、沃王,但只是“听封而不能听调用”。此后,捻军转战于豫皖苏鲁各省,人数发展到数十万,曾屡破清军。1859年前后,清军加紧进攻捻军,捻军内部叛降事件不断出现,龚得树等人又相继牺牲,因而势力削弱。1862年陈玉成牺牲后,张乐行等捻军又受到清军围攻。同年秋,清政府派僧格材沁统一指挥“剿捻”军事,全力进犯捻军基地蒙城、毫州。1863年3月,清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在蒙城西阳集被俘牺牲。1864年4月,张宗禹、任化邦等率捻军余部转战豫、皖等地,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师,推遵王赖文光为领袖,整编营伍,易步为骑,战斗力大增。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伏击杀僧格林沁,并歼灭其马队,清政府急派曾国藩督率湘、淮军进行镇压。曾国藩依河设防,在安徽的临淮、山东的济宁、河南的周口、江苏的徐州驻重兵堵剿,妄图把捻军分割在运河、淮河和黄河之间分而歼之。赖文光等避实击虚,与敌周旋,1866年9月,捻军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遂使曾国藩河防计划破产。赖文光率军进入山东,旋又回军河南。10月,在河南许州以“独立难持,孤立难久”,遂命张宗禹等率一部分捻军进入陕西,联络西北回民起义军,是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所率捻军继续奔驰于山东、河声、湖北等地,是为东捻军。1867年1月,清政府又派李鸿章代曾国藩署理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加紧对捻军的镇压。12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以南战败。1868年1月,赖文光被俘,在江苏扬州就义。西捻军闻东捻军战斗失利,赶紧回师驰援,经山西、直隶进入山东北部,清政府急调重兵防堵。西捻军被围于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1868年8月,张宗禹在徒骇河全军覆没。至是,捻军起义最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