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12页(793字)

二十年代初,中国现代诗坛出现了一股小诗的潮流。新诗发轫以后,在“诗体的大解放”的号召下,写新诗的人不再写旧体绝句。适应新诗需要增多体裁的客观要求,新体的小诗开始兴起。小诗体裁短小,以一行(比较少见)或数行短句,表现一时的感兴、刹那间的印象、零碎而单纯的意念。与新诗体裁大多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不同,小诗的出现主要受到了东方的日本和印度诗歌的影响。新诗革命以后,周作人为了增多新诗体裁而译介日本诗歌。他认为日本的短歌和俳句式的短诗富于弹性,诗形短小又多含蓄,可以弥补旧诗绝句的空缺,成为新诗的一体。“湖畔诗人”创作的小诗,明显地受到日本短歌和俳句的影响。比较来说,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短诗,对中国小诗的影响更为显着。冰心的歌颂母爱和童心、礼赞大自然的哲理小诗,曾经风靡一时,广为人们模仿。她在《繁星》的《自序》里声称,她的小诗是仿照泰戈尔《飞鸟集》的诗形,收集自己零碎的思想。当时也有些诗人写的小诗与外来影响无关,而是受到我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俞平伯在《忆游杂诗》的《前言》里谈到,我国“歌谣内每有一句成文的,如‘炮鼓不鸣董少平’之类。两句成文的则尤多”。他写的小诗有着乐府的精神。宗白华喜欢唐诗中寓被丽于冲淡之中的境界。他在《我和诗》里谈到,他的小诗受到了唐人绝旬的影响。湖畔诗人的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蕙的风》,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刘大白的《旧梦》等,都是着名的以小诗为主的诗集。以后,小诗在风行中一度泛滥,受到人们的批评。有些人因而怀疑小诗的价值,贬低小诗,而推崇长诗。1925年,在“五卅”反帝爱国的运动中,小诗的潮流趋于衰竭。它之所以衰落,是因为有些人误解它容易写,他们不是厚积薄发,在小中求精,小中见大,而是直白浅露,信笔由之,从而败坏了小诗的声誉。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它一度又以新的面貌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