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乃超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93页(1038字)
【生卒】:1901.10.18—1983.9.9
【介绍】:
曾用名冯仲堪、冯公韬。笔名有一声、洞冥、李易水等。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早年在横滨的大同小学、教会办的志成中学、东京的成城学校读书。1920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理科学习,其间对所谓用自觉的直观去追求“绝对的无”的“西田哲学”发生了兴趣。1924年进入京都帝大的哲学系,不久就感到厌倦,又喜爱起过着“沉默、祈祷、劳动”生活的日本诗人三木露风的诗。1925年转入东京帝大的哲学系学社会学,一年后改学美学和美术史。此间写了些唯美主义的诗,在《创造月刊》、《洪水》上发表诗歌小说。因受朱镜我影响,开始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清算了个人生活上的空虚,参加日本无产青年同盟(日本共青团的前身)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期间受到在日本青年学生中流行的“左”倾的福本主义影响,也受到苏联的“拉普派”的影响,对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产生兴趣,与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联盟有过联系。大革命失败后,应成仿吾的邀请,与李初梨、朱镜我、彭康、李铁声一同弃学回国,参加创造社工作,参与编辑《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是后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曾在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华南大学、群治大学任教,与郑伯奇、夏衍等创办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曾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1931年任党刊《红旗报》编辑。1932年3月至1937年,在武汉过隐蔽生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重庆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华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等职。他是后期创造社的着名诗人。1928年出版诗集《红纱灯》(创造社出版部版)。1930年,编定的诗集《今日之歌》,因书店被查封未能出版。朱自清认为他早期的诗倾向于法国象征派,“利用铿锵的音节,得到催眠一般的力量,歌咏的是颓度,阴影,梦幻,仙乡。他诗中的色彩是丰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诗人经历革命实践后,诗歌观念有了改变,主张诗歌应与现实紧密结合,从劳苦人民的世界里,挖掘创作的主题,汲取语言的源泉,还肯定街头诗、枪杆诗、朗诵诗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他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在中国新诗坛上占有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