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172页(1661字)

【生卒】:1899.11.24—1946.7.15

【介绍】:

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曾用名闻亦多、闻多。笔名有夕夕、一多、风叶、多等。湖北浠水人。出生于封建的书香世家。6岁入私塾。从小喜爱古典诗词和戏剧美术。1910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后入国民公校及实修学校。1912年考入北京的清华学校。在校刊上曾发表读书札记《二月庐漫记》评诗论史。还经常发表旧诗,喜欢作长篇的古诗排律。1919年后任学生会文书。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联代表会。还任《清华周刊》的编辑,撰写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论文章。从1919年开始写新诗,1920年7月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新诗《西岸》。同年11月与学友发起组织艺术团体“美司斯”,参加过《革命军》等新剧的演出。1921年11月,与梁实秋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在该社做过《诗的音节的研究》的报告。在清华的最后1年写诗很勤,作品大部分发表在《清华周刊》的《文艺增刊》上。曾经自编过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15首。1922年出版的《冬夜评论》,反映了他早年的诗歌观念。他不赞同胡适等人的诗论,不看重诗与大众的关系,而是强调诗的艺术性。同年7月16日赴美留学,9月到芝加哥美术学院上课,课余写新诗。1923年9月转到珂泉珂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并选修“丁尼生与白朗宁”、“现代英美诗”两门课程,热心研究西方文学。同月第一部新诗集《红烛》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集中《李白之死》、《剑匣》等诗篇,表现出超功利的唯美倾向,在《太阳吟》、《忆菊》等诗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本年写有《女神的时代精神》、《女神的地方色彩》、《莪默伽亚谟之绝句》、《泰果尔批评》等论文。1924年转到纽约学习。1925年5月回国。他旅美时写的《园内》、《醒呀!》、《七子之歌》、《爱国心》、《长城下之哀歌》、《南海之神》、《渔阳曲》等诗,没有结集出版,散见于《大江》《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后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诗镌》上发表诗作和诗论,从理论上倡导新的格律诗,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写有《文艺与爱国》、《邓以蛰论文的题记》、《诗的格律》、《戏剧的歧途》等文艺论文。1927年曾在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任艺术股长,10月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上海新月书店版),收入回国后创作的新诗。集中的《发现》、《一句话》、《祈祷》、《一个观念》等诗,表现了对祖国深沉的爱;《飞毛腿》、《罪过》、《春光》等诗抒写民间的疾苦,揭露了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死水》、《口哄》等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诗的形式严谨优美,音节和谐,语言凝炼,体现了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努力探索。8月,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杂志,在该刊上发表诗作和译诗,及《先拉飞主义》等论文。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0年后,在青岛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临大决定迁往昆明。诗人参加由学生和少数教师组成的徒步旅行团,于1938年4月到达昆明。临大改名西南联大,任中文系教授,一度代理中文系主任。1943年,因生活清贫而挂牌治印。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以后,先后发表了《西南采风录序》、《文学的历史动向》、《三盘鼓序》、《时代的鼓手》等论文,改变了超功利的唯美主义观点,强调诗歌要负起时代的使命,诗人要成为时代的鼓手,为广大群众而创作。1945年9月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暗杀。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死难报告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在归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他对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庄子、唐诗有深入的研究,撰有着述多种。1948年8月出版了《闻一多全集》4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