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208页(631字)

【生卒】:1905.12.11—1975.2.28

【介绍】:

原名焦承志,字子华,号亮俦。曾用名焦菊影、焦居尹。笔名有菊、居尹、秦瑜、罗达等。浙江绍兴人。(生平经历、戏剧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参见戏剧卷)1922年开始文学活动,以诗歌创作为主。1923年8月,与赵景深、于赓虞等人在天津发起成立文学社团绿波社,借《新民意报》副刊版面,编辑《诗坛》、《绿波旬刊》、《绿波周报》等刊物,并在其上发表自己的诗作。同时,又先后在北平《晨报·诗镌》、《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诗作《蝴蝶之心》、《火车声》、《头痛》、《悽愁的》、《邻家的佛罄响》等。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诗集《夜哭》。其中《夜哭》、《银夜》、《夜的舞蹈》、《母亲的病》、《早晨的愁云》、《死的美丽》、《新月》等7首散文诗得到诗坛的好评,被认为是“用含蓄的文字抑扬顿挫的声调,吟咏出来,使人起一种共鸣的作用”(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28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第二部诗集《他乡》。抗战中期任教于广西大学等校时,作了长诗《“有一个残废的瞎子”》、诗《莫斯科依然雄壮地举着红旗》、《金城江》等,发表于桂林《诗创作》、《大公报·文艺》等报刊。又译了德·贝赫尔的诗《总清算之歌》,后由世界编译所出版。1944年在重庆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期间,在《新华日报》、《文哨》等报刊发表诗作《屠夫》、译诗《被屠杀的幼女》(法国路易·阿拉贡作)、《集中营的歌声》(杰克·西尔夫等作)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