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07页(505字)

写于1922年。初载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后收入1925年11月北新书局版的诗集《微雨》。这是一首典型的以象征手法写成的诗,诗中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与悲哀,在这一象征性形象中,表现了诗人对被冷落而痛苦的人生的忧伤之感。全诗共4节。前两节以弃妇内心独白的形式出现:“长发披偏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羞辱与憎恶、生活与死亡,在她眼里一样淡漠。而在她“清白之耳后”,是“黑夜”与“蚊虫”为荒野狂风般的“狂呼”。这是不公平的社会舆论对她的摧残。弃妇内心充满了孤寂与悲哀,只能“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相通。她的衷感印在“游蜂之脑”,或与山泉一样随红叶消失。后两节对弃妇形象进行直接描述:“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用“堆积”一词把“隐忧”与“动作”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使无形的情感形象化地被表现了出来。弃妇内心充满烦闷,她“徜徉在丘墓之侧”,再也没有热泪滴在草地上,来“装饰”这痛苦的世界。弃妇的形象象征着诗人感觉中的人生命运,它充满了悲苦、孤寂,如这弃妇一样,绝望地彷徨在死亡的边缘,无法改变可悲的命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