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叶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页(994字)
中药名。
见《贵州民间药物》。别名:银线盆、九层盖、野洋参、小将军,小叶青、麻叶青、竹叶青、蕲蛇药、尖叶山蝴蝶、竹叶小青、肺角草、滴水珠。
为兰科植物大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f.或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L.)R.Br.的全草。
①大斑叶兰,为多年生草木。
茎高12~25厘米,基部有肉质匍匐根茎。叶互生于茎下部,狭卵形或卵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具灰白色网状纹;叶柄基部具膜质鞘。花梗有2~3枚鳞片,基部鞘状。总状花序具花5~12朵,偏于一侧,有腺毛;苞片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或带微红;萼片卵状披针形,急尖,长8~11毫米;花瓣卵状倒披针形,急尖,唇瓣与萼片等长,基部膨大成半球形的囊,囊内有毛,先端具长圆状披针形的长喙;花柱短,药直立,花粉块2,附着在花柱顶端的蕊喙上。蒴果长8~12毫米。
花期8~9月。生于山谷、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②小斑叶兰,多年生草木,比前种较小。茎高10~20厘米。叶3~7枚互生于茎下部,卵形、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宽7~18毫米,先端锐尖或稍钝,基部圆乃至宽楔形。花梗具1~3枚鞘状鳞片;总状花序顶生,有毛;花白色或黄白色;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4~5毫米;花瓣倒披针形,唇瓣与萼片等长,先端长喙狭而弯曲。生于山谷林下。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及根(斑叶兰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在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味甘辛,性温。入肺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软坚散结。
治气管炎,骨节疼痛,跌打损伤,瘰疬,痈肿疮疖。《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肺病咳嗽,气管炎。”《西藏常用中草药》:“治瘰疬。”《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内服:煎汤,鲜者30~60克;捣汁或浸酒。
外用:捣敷。①治肺病咳嗽:斑叶兰15克,炖肉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气管炎:鲜斑叶兰3~6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毒蛇咬伤,痈肿疖疮:鲜斑叶兰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骨节疼痛,不肿不红者:斑叶兰捣烂,用酒炒热,外包痛处(小儿用淘米水代酒),每日一换(《贵州民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