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楮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2页(1335字)

中药名。

出《名医别录》。别名:穀实、穀子、楮实子,楮桃、角树子、野杨梅子、构泡、穀木子、穀树子、穀树卵子。

为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的果实。构树,落叶乔木,高达10米。

茎、叶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后脱落。叶互生;叶片卵形,长8~18厘米,宽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有时不对称,边缘锯齿状,上面暗绿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柄长3~10厘米,具长柔毛;托叶膜质,早落。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长约5厘米,萼4裂,雄蕊4;雌花为球形头状花序,有多数棒状苞片,先端圆锥形,有毛,雌蕊散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丝状,紫色,子房筒状,为花萼所包被,呈扁圆形。聚花果肉质,成球形,直径约2厘米,橙红色。

花期5月。

果期9月。

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楮树根)、树皮(楮树白皮)、树枝(楮茎)、叶(楮叶)、茎皮部的白色乳汁(楮皮间白汁)亦供药用。8~9月间当果实成熟呈红色时打下,晒干,除去杂质。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至宽卵形,顶端渐尖,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皱纹。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着隆起,呈脊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气弱,味淡而有油腻感。以色红、子老、无杂质者为佳。主要产于湖北、湖南、河南、山西、甘肃等地。

此外,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山东、江苏、江西、陕西、广西等地亦有出产。味甘,性寒。入肝、脾、肾经。滋肾、清肝,明目。

治虚劳,目昏,目翳,浮肿。《名医别录》:“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肤,明目”。《本草汇言》:“健脾养肾,补虚劳,明目。”《日华子本草》:“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益颜色。”《本草求真》:“骨哽可用楮实煎汤以服,及纸烧灰存性调服,以治血崩血晕。”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脾胃虚寒者禁用。

①治目昏:荆芥穗、地骨皮、楮实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20丸,米汤下(《儒门事亲》)。②治耳鸣、眼雾:桑泡、薅秧泡、构泡、大乌泡、三月泡、泡酒服(《重庆草药》)。

③治脾、肾、肝三脏阴虚,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烦渴,梦中遗精;或大便虚燥,小便淋涩;或眼目昏花,风泪不止:楮实(赤者)1斗。取黑豆1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实子1日,晒干,再浸再晒,以豆汁渗尽为度,再晒燥。配枸杞子3升,俱炒微焦,研为细末,每早用白汤调服15克(《本草汇言》)。④治水气臌胀,洁净府:楮实子1斗(水2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45克,茯苓30克(去皮),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

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楮实子丸)。⑤治石疽,状如痤疖而皮厚,捣穀子敷之。

亦治金疮(《千金方》)。果实含皂甙、维生素B及油脂。

种子含油。油中含非皂化物、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

构树 1.雄花序枝 2.雌花序枝 3.果枝 4.小瘦果

楮实药材

上一篇:楮茎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