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厥阴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1页(1076字)

病名。

六经病之一。指以寒热错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主要由于他经传受而来,外邪直中厥阴也可形成本病。其主要证候有三个方面:上热下寒证。由肝木横逆,乘脾犯胃所致,证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利不止等。治宜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厥热胜复证。

由于正邪相争,互为胜负所致。可以预测疾病的进退。一般而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治宜扶阳抑阴为主。

手足厥冷证,由阴阳气机逆乱,不相顺接所致。表现为寒厥、热厥、蛔厥等。《伤寒指掌》卷2:“此皆厥阴自病之热症,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伤寒贯珠集·厥阴温法十条》:“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若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下利、厥冷,治宜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方;若血虚寒厥,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宜养血和营,通阳散寒。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舒氏伤寒集注》卷11:“厥阴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错杂之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

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

四肢厥冷,爪足青黑,腹痛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冷厥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法主驱阴止泄。频索冷饮,饮而即吐,烦渴转增,腹痛加剧,此阴阳错杂之证也,法主寒热互投,以去错杂之邪。

”《伤寒分经》卷4:“邪传厥阴,其热深矣。热深多发厥,证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厥后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

”《伤寒医诀串解》卷6:“何谓厥阴病?《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热,火邪入心。饥,火能消物也。

而不欲食,木克土也。食则吐蛔,虫为风化,一闻食臭,则上入于膈而吐出。

下之利不止,误下伤胃气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宜无热证。然厥阴主肝,而胆藏于内,则厥阴热证,皆少阳之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

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胸胁苦满,即气上冲心之兆;心烦,即疼痛之初;不欲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为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乌梅丸为厥阴证之总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上一篇:厥阴中风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