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厥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3页(1522字)

病证名。

指元气耗竭,阴阳离决之危症。是内科常见之急症。可因邪毒内陷,或误食毒物,或大汗、大吐、大泄、大失血,以及劳倦内伤,心气衰微,心阳不振等原因而导致。见《实用中医内科学》。

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欲呕欲便,脉微欲绝或躁扰不宁,神情淡漠或烦躁,甚至不省人事、卒然昏倒为特征。厥脱之起因,凡邪毒内侵,陷入营血,剧痛惊恐所伤,失血、失精、中毒、久病等耗气伤阴,损及五脏功能,使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甚则阴阳离决。《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伤寒论》:“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若素体羸弱,或久病不愈,或大汗、大下、大吐、大失血之后,元气耗竭,阴阳俱衰,终成阴阳离决,而为厥脱之证。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大致可属于厥脱。厥脱多系内科疾病的变证,属于急象。

其临床特点,早期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悸多汗,短气乏力,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弱,神情淡漠;重者昏不知人,唇指发绀,四肢厥冷,呼吸短促,脉微欲绝或不应指。无尿,血压下降。

厥证分为寒厥、热厥;脱则有阴脱、阳脱、阴阳俱脱之分。

辨证要点:辨厥之寒热,厥之共同特点为手足厥冷,热厥则并见发热,烦渴躁妄,胸腹灼热,尿赤便秘,便下腐臭,苔黄舌燥,脉数,属于阳证;寒厥则无热畏寒、神情淡漠,身冷如冰,尿少或遗尿,下利清谷,面色晦暗,苔白舌淡,脉微欲绝,属于阴证。

辨脱之阴阳,阴脱即亡阴,多见于热病之中,以面唇苍白,发热烦躁,心悸多汗,口渴喜饮,尿少色黄,肢厥不温,脉细数或沉微欲绝为特征;阳脱即亡阳,多为亡阴之后演变而成,其脉证与寒厥相似而更严重;阴阳俱脱,乃厥脱之重者,多见神态昏迷,目呆口张,瞳仁散大,喉中痰鸣,气少息促,汗出如油,舌卷囊缩,周身俱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辨厥脱之轻重,脉来迟缓而乱者重,滑数有力而不乱者轻;身肢冰凉愈甚,时间愈久者重,反之较轻;气息愈急促,并见痰鸣者重;气息平和,无痰阻气乱者轻;神态昏迷愈深,愈久者重,无神态异常者轻;无尿者重,少尿、有尿者轻。

厥脱的急救处理原则:厥脱为多种病因所致之内科急症,审明病因,至关重要。若系热毒内陷所致者,清热解毒固脱并重;若出血亡阳所致,当益气摄血,回阳救逆同治;若肝阳暴张或中毒致脱,当平肝、祛秽与救逆兼用。辨明虚实:热厥多属实证;寒厥则多属虚证。若厥而气壅息粗,喉间痰鸣,或烦热不宁,抽搐反张,脉多实或滑数者,属实;若厥而气息虚弱,自汗淋漓,肤冷肢凉,嗜睡蜷卧,脉沉细而欲绝者,即为脱象,属虚。厥脱之症,虽有轻重之别,寒热之分,阴阳之异,厥与脱之差,但均属危重证候,且可迅速逆变乃至死亡。因此必须采用多种给药途径,综合抢救。

辨证论治:热厥见邪实热甚或腑实燥结者,宜泄热解毒,用人参白汤及承气汤之类化裁而治之;若痰壅气滞而为厥者,宜豁痰行气,用二陈汤、导痰汤加竹沥汤、姜汁、菖蒲、郁金等。寒厥,治宜温经散寒,回阳救逆,补气养血,方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阴脱:治宜养阴益气固脱,方选固阴煎加减。阳脱:宜温阳益气,选人参四逆汤加味。

阴阳俱脱:治宜阴阳双补以固脱,选用参附汤合生脉散或人参四逆汤合固阴煎加减。另外,急症用药如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神昏,肝胆温热、中风痰迷;参附注射液治疗阳气暴脱的厥脱证;安脑丸(大连岛制药厂)主治高热神昏、抽搐惊厥、中风窍闭;瓜霜退热灵主治高热、惊厥、抽搐;生脉注射液主治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均可选择应用。

另外,还可配合针灸治疗厥脱:选用素髎、内关、合谷、足三里、少冲、中泽、涌泉、人中、十宣。见厥证、脱证等条。

上一篇:厥热胜复证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