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紫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90页(2195字)

病症名。

指以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临床特征,并常伴有齿衄、鼻衄的一种病证。属于发斑范围之内,多由于热毒炽盛,阴虚火旺或气虚不摄所致。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导致紫斑的发生。外感温热病在热入营血、耗血动血时所引起的发斑,是病情重笃的一种表现,《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用化斑汤、犀角玄参汤,紫雪丹等方。见斑、风温、湿温等条。

内科杂病所致的紫斑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它血液病而见有皮下出血者。《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谓之阴毒、阳毒,《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薰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丹溪心法·斑疹》:“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也有称本病为葡萄疫。紫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外邪入侵,酿成热毒,是引起紫斑的重要原因。除外热毒之邪外,饮食、情志、劳倦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内伤,阴阳失衡,阳气内盛而蕴生的内热,也会引起紫斑。

当热气入胃,胃热炽盛。蒸发于肌肉,血液外溢而致紫斑。

②饮食、劳倦、情志等导致脏腑内伤,胃阴、肾精亏虚,虚火内炽,火热灼伤血脉,血液溢于肌肤之间而致紫斑。③脏腑内伤,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肌肤而致紫斑。本病以皮肤有大小不等的青紫斑块,或呈点状或片状,形状不一,按压紫斑其色不褪为临床表现特征。好发于四肢,以下肢多见。

甚者常伴齿衄、鼻衄。小儿及成人均可罹患本病,但以女性较为多见。应与本病鉴别的病证主要有出疹与温病发斑。疹子高出于皮肤之上,摸之如粟粒碍手,压之褪色,随即复现。而紫斑则隐于皮肤之内,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二者不难区别;温病发斑是病情重笃,热入营血,耗血动血时出现的证候,发斑之前,一般均有邪犯卫分及气分热炽的临床过程。发斑时常呈一派气血两燔或热甚动血的证候,症见高热、烦忧不宁、神识不清,甚至昏狂谵妄。

同时常伴衄血、吐血、便血等广泛出血的症象。而紫斑可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或伴有内伤发热、身体虚弱等症,或因接触某物而发,不伴发热,头痛等症,一般神识清楚,病情也不如温病发斑急骤,部分患者有持续出现或反复发作紫斑的病史。辨证要点:辨紫斑的数量及颜色,紫斑面积小、数量少者,出血较少,一般病情较轻;面积大、数量多者,出血较多,一般病情较重。斑色红赤者,病情较轻;斑色紫黑者,病情较重。

辨有无其他部位出血,病情较重者,常伴齿衄,鼻衄。少数患者甚至可见尿血或便血。

辨火热的有无及证候的虚实,紫斑属热盛迫血者,症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常伴鼻衄、齿衄,或有腹痛,甚则尿血、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瘀为主。

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汤等。属阴虚火旺者,症见紫斑时轻时重,或有鼻衄、齿衄、常伴头晕,乏力,心烦,肌肤作热或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方用茜根散或玉女煎、知柏地黄丸加茜草根、紫草等。

气虚不摄血者,症见紫斑色紫暗淡,多呈散在性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或保元汤。

另外《太平圣惠方》所载治伤寒热毒不解,欲变成斑的解毒升麻散、治伤寒斑毒不解的黄连散、治心肺脏热,毒攻于皮肤,遍生赤斑,重者其色紫黑的解毒香豉饮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的栀子仁汤,治热毒在胃,发斑如锦纹的玄参升麻汤,《丹溪心法》所载治的毒发斑的阳毒升麻汤;《幼幼集成》所载治阳毒发斑的消斑青黛饮,《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瘀消斑作用的五根汤;《仁术便览》治小儿热毒发斑的葛根麦门冬散;《医学入门》用治内伤发斑的调中益气汤和黄芪建中汤均可参考应用,还有一些单方验方如红枣20枚煎汤连枣服,花生衣10克煎汤或入方用,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连翘30克,水煎,分3次服。现代研究常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血热型(或血热毒蕴型)、阴虚型(或阴虚胃热型)、气虚型(或脾虚气弱型)三种。

分别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清热止血及益气健脾摄血为主要治则。初期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中期益气养阴;后期益脾统血。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白汤、黄连解毒汤、茜根散,玉女煎、增液汤、归脾汤等方,常用止血、凉血、化瘀消斑的药物有茅根、藕节、地榆、槐花、侧柏叶、仙鹤草、茜草、蒲黄、三七、丹皮、赤勺、紫草等。一般疗效常达90%左右。过敏性紫癜,分为热毒蕴结型、寒凝经脉型、脾虚血泛型;或分为风热搏结、热盛迫血、湿热交阻、脾虚失统,肝肾阴虚,认为以热毒炽盛所引起者居多。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法则。

而方药的选择大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同,部分病人病情迁延,反复出血,引起阴精亏虚,虚火内盛或气虚不摄,此时积极治疗,亦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少数患者,因阴虚与火旺,血溢脉外与气虚不摄互相影响,使出血的病因病机不易除去,以致持续出现或紫斑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不已,体质日益虚羸,预后不良。

上一篇:紫绿草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