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蛔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08页(2312字)

病名。

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蛔虫寄生于肠道,导致脾胃健运失常,气机郁滞,而致脐腹阵痛,腹部虫瘕,泛吐清涎,面部白斑等,蛔虫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为蛔厥。

蛔虫聚集成团,尚可引起胆道阻塞。雌蛔虫排出大量受精卵,每天约20万个,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17~20天,发育成为内含感染性幼虫的卵,人吞食后即可发病。

成虫在肠内存活一年左右。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的症状与虫的数目多少、虫所在部位和状态有关系。

肠道蛔虫可无任何症状,或有食欲不佳和腹痛,位于脐周或稍上方。痛无定时,反复发作,痛时喜按,个别患儿可有偏食及异食癖,也易发生噁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大量蛔虫寄生不仅消耗营养,而且妨碍正常消化与吸收。

常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影响正常发育。

小儿则易出现精神、神经系症状,如低热、萎靡或烦躁、头痛、易怒、睡眠差、磨牙、易惊、甚至反复呕吐。个别可导致惊厥、昏迷。

幼虫迁移期症状:①幼虫移行到肝,可导致一过性炎性病灶,右上腹痛,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异常。②幼虫移行至肺,可见稍咳,或干咳、发热,重者暴喘发憋,唇指发绀,咯血痰。

③幼虫窜至其它器官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脑膜炎、癫痫、视网膜炎、眼睑肿胀及尿的改变。

④全身过敏症状,如荨麻疹、颜面浮肿、急性结膜炎等。

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找到蛔虫卵。常见并发症有肠梗阻、胆道蛔虫、肝脓肿、阑尾炎、腹膜炎等。祖国医学对蛔虫病早有认识。《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金匮要略》:“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又“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丹溪心法》:“有虫病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并认为蛔虫病的病因病机为:虫自饮食来谓恣食厚味生冷,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之类而生;虫由湿热生。《古今医统》:“湿热太过,是以虫生过多则为害。”《胃气论》:“蛔者,阴类也,胃中湿热交蒸,顷刻而生。”《幼幼集成》:“凡小儿甘肥过度,或糖食甜物太多,乃至湿热久停而成积,积以生虫。”虫因虚而动,蛔虫与其他虫一样是因腑脏虚弱而动。《外台秘要》:“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变成诸患也。”脏腑气虚,胃肠有寒、有热,功能失调,蛔虫则不安其位,妄动而复生诸证。蛔虫具有两大特性:①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又好团聚,喜温喜暖,畏寒怕热,是其妄动致病的原因。

如脾胃偏寒偏热,虫不安定,缠结成团,形成虫瘕,阻滞肠道,气血流通不利,则为腹痛;如阻塞太甚,以致腑气不通,升降悖逆,则并发“关格”;如胃寒膈热,蛔虫避寒就温,上窜膈间,或随胃气上逆而吐蛔;或钻入胆腑,致胆气不降,导致蛔厥症;如下窜阑门,钻进阑尾,使其气滞血瘀,化火化毒,肉腐成痈,形成肠痈。②蛔虫闻甘即起,闻酸即止,闻苦即定,见辛则头伏而下。

蛔虫痛应与胃痛、痧证腹痛、瘾疹腹痛、伤食腹痛、便秘腹痛、痢疾腹痛、奔豚气、肠痈腹痛、外伤腹痛等病证鉴别。胃痛多在中脘心窝部,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常伴嗳气、痞满、泛酸等症。

通常有多年病史;痧证腹痛常发生于夏季,卒然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胸闷脘胀、四肢发麻;瘾疹腹痛多发生在大腹部,伴全身发疹,或异常物品接触史;伤食腹痛多在胃脘或大腹部,胀满,伴以嗳腐吞酸,或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多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便秘腹痛多在少腹、小腹部,伴有腹泻、便秘;痢疾腹痛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奔豚气乃自觉有气从少腹、小腹上冲咽喉,腹痛阵作,或伴脐下悸动,发作欲死,惊恐不宁,恶闻人声;肠痈腹痛开始多在上腹部或脐周部,数小时后转至右少腹部疼痛,呈固定压痛,或右脚屈曲而不能伸,初起常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外伤腹痛有外伤史,多为刺痛,痛有定处。蛔虫病的治疗,西药治疗:驱蛔,用枸橼酸哌哔嗪、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噻嘧啶、肠虫清等。并发症见胆道蛔虫病者,应止痛、解痉,驱蛔和控制感染。

见蛔虫性肠梗阻者,若为不全性梗阻,可先用内科治疗。完全性梗阻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

见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者,一旦确诊,尽早手术。中医应辨证治疗,属寒热错杂者,症见腹痛时作,喜温喜按,或腹部瘕聚,坐卧不安,四肢逆冷,心烦喜呕,或吐蛔虫,或口渴欲饮,得食痛甚,或得食即呕。

舌苔白或黄,脉弦。治宜寒温并治。

用乌梅丸。属热证虫痛者,症见腹痛时作,不欲饮食,食则吐蛔,身热或厥逆,面赤心烦,口渴欲饮,溲赤便秘,舌红脉弦数。

治宜清热安蛔。方用连梅安蛔汤。属寒证虫痛者,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时觉恶心,口吐清涎,或吐虫,或便虫,手足不温,畏寒神怯,面色苍白,溲清便溏,舌淡脉细弱。治宜温中安蛔。

方用理中安蛔汤。属蛔厥证者,症见卒然胁腹剧痛阵作,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则吐蛔,汗出肢冷,苔薄,脉沉弦或沉伏。

治宜缓急止痛安蛔。方用乌梅安丸合四逆散、金铃子散为主。

属关格证者,症见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无矢气,腹部攻撑,并有虫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

治宜通里攻下。

方用复方大承气汤为主。也可用单方验方如热醋60克,加川椒少许,一次内服,用治蛔厥腹痛;或用“通便条”(细辛、皂角、蜂蜜各120克配制),塞肛,用治关格证。

另外针灸、指压、腹部热敷均可选择应用。蛔虫病腹痛消除,则如常人,预后良好。蛔厥脘胁剧痛数日不止,且有寒战壮热,两目发黄,可转为黄疸。

需积极治疗。蛔虫集结成团,阻塞肠道,便秘,呕吐,发为关格,需进行急救。内科治疗,病势不减者,应进行外科手术。

上一篇:蛔虫贯膈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