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暑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18页(2381字)

病名。

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出《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系夏季感受暑热邪毒所致的急性热病。临床表现为初起即见壮热、烦渴、身痛身疼,甚则迅速出现呕逆频作,昏迷抽搐,或大咯血等。

其特点是发病急,热势盛,变化速,易耗气伤津,热毒内陷,出现逆传变化。本病之病因病机及特点,治法方药自《内经》以下,代有阐述与发微,但暑温病名之提出,当为《温病条辨》:“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暑温。”创用上中下三焦结合六经、卫气营血的方法进行辨证,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兼夹证、变证转归、主治大法,方药加减进退均有详细描述。对暑温与湿温也作了明确的鉴别。

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可见于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他如钩端螺旋体病、暑令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等。

若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暑温的病因,主要是夏暑之季,外受暑热邪毒所致,因夏暑之季,由于劳倦或饥饿,使元气方乏,先虚其内,暑热邪毒遂乘虚而入,袭入为患。暑邪侵入人体系由口鼻而入,传变迅速,其病机变化为①暑伤气分。

暑邪外袭,虽多先犯肺卫,但酷暑之气易速入阳明,从而病之初始,即呈现卫气同病,或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②易陷心营。

暑之与心,同属于火。暑热炽甚,耗伤心液,易陷心营,逆传心包,出现痉厥闭脱等危候。

③夹湿漫延三焦。暑热与湿交结,上可犯肺,中困脾胃,或结于下焦,阻滞气机,则肺失宣而咳逆,脾胃失运而呕逆泄泻,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或关格癃闭。本病应与发生在夏季的湿温、中暑、疟疾等疾病相鉴别:湿温病的临床特点以湿象为主。后期多见下血、亡阳等证。

病变特点在于发病缓慢,病势缠绵,易发白,病程较长。暑温则以热为主。

后期多见神昏,抽搐、角弓反张等证。暑温的病变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耗气伤津,易神昏动风。

中暑多发于酷暑炎夏,暴日劳作或高温汗出,耗气伤阴,以猝中为特点,昏迷等证发生突然;而暑温系感受暑热邪毒为病先有卫气暑热炽盛之候,经过一段病情演变,随后逐渐出现神昏抽搐等证。要与暑温作鉴别的疟疾主要是暑疟和瘴疟。

但是,暑疟和瘴疟多具有反复发作,高热烦渴随汗出而退的特点。

本病的发病过程和传变机理,虽具有温病的一般规律,即由表入里,由卫气至营血。

但由于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的传变界限有时很难区分,高热、神昏、惊厥等出现得比较突然。临床要先辨耗气伤阴的程度:口渴引饮,舌干少液即为伤津之证;神疲脉虚乃耗气之象,而两者恒多并见。如进而出现消渴不已,或渴不消水,舌光红绛而干,脉细数,为灼伤肝肾真阴之象;亦见咳嗽吐血,则为火邪灼伤肺阴,络脉受损所致;若兼见心烦不得眠,为心阴亏耗,心神失宁之故;若汗出不止,喘喝脉大,当知其为元气欲脱之兆。凡此种种,皆津气大虚,化源欲竭之危证。还须辨暑邪逆传动风的征兆:凡病暑温者,出现嗜睡,且逐步加重以致沉睡难醒,或烦躁不宁,艰寐,静则多言等,皆神昏的先兆;神志恍惚,时清时昧,为神昏之轻者,剧烈头痛,伴有呕吐,须警惕其神昏动风;手足不时微微抽动,惊惕肉瞤,项强,皆为动风之象。

若烦热甚,或汗出不止,凡见有手足温度有逐步下降之趋势,脉大或逐渐变为虚细者,为行将发生厥逆的征兆。

辨暑温夹湿邪的兼证:暑温发病,多兼感湿。故暑温兼见胸痞身重,脘闷泛恶,苔腻脉濡等症者,可按暑温夹湿论治。

暑温的辨证施治,属暑犯肺卫者,症见身热有汗,或微有恶风,咳嗽头胀,骨节酸楚,口干,脉浮数,苔薄。夹湿者,兼有脘闷恶心,身重,苔腻等。治宜清热宣气,解暑保金。

用《时病论》的清宣金脏法。

若兼夹湿邪者,可参入生苡仁,生扁豆、茯苓、鲜藿香、佩兰等,以芳香淡渗宣泄之。属暑燔阳明者,症见壮热多汗,心烦恶热,头痛赤赤,气粗,口渴引饮,或见便秘,苔黄,脉象洪大而虚或芤。

治宜清气泄热,益生津。方用白加人渗汤。

凉膈散等方。若属暑入营血者,症见灼热烦躁,夜寐不安,口干,间有谵语,脉虚数,舌绛;暑邪入血,灼热神昏,谵妄错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苔焦,夹痰者,可亦见痰鸣喘息,苔浊腻。治宜清心涤暑,凉血熄风或凉血解毒,开窍镇痉。前者选清营汤加紫草、板兰根;后者用犀角地黄汤合神犀丹或安宫黄丸。

若神昏而伴痉厥者,可加用紫雪丹。属暑热动风者,症见高热躁扰,手足瞤动,项强,甚则神昏,喉间痰壅,喘促鼻搧,瘛疭,角弓反张,脉细数,舌绛。或暑热久羁,神昧,五心烦热,手足蠕动,舌干绛,脉细数无力。治宜清营凉血,平肝熄风或滋阴潜阳,熄风镇痉。

方用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下焦阴伤,肝脉失养,虚风内动,宜用大定风珠。

属暑温厥逆者,症见高热神昏,不省人事,身热气粗,汗出如油,手足厥冷,惊悸口噤,脉洪大而数或脉伏;或大汗淋漓,喘急昏糊,神志不清,四肢逆冷,脉散大无伦或沉细欲绝。治宜清心开窍,清气凉营或大补元气,回阳救逆。

前者速投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同时投以清气泄热或清营凉血之剂。并可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穴,清泄邪热,苏醒神志。

若元气真阴消涸,孤阳暴脱,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或参附牡汤等。属暑温夹湿者,症见暑湿中困,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呕恶,苔腻,脉洪大;暑湿弥漫,身热耳聋,脘痞胸闷,下利稀水,溺赤,渴不甚饮,咳痰或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濡细;暑湿伤气,身热心烦,四肢困倦,胸闷气短,自汗口渴,尿赤便溏,苔腻,脉大而无力。

治宜清暑化湿,宣泄三焦。暑湿困中,宜苍术白虎汤。暑湿弥漫三焦,宜三石汤或用《时病论》清凉涤暑法治之。暑湿伤气,宜东垣清暑益气汤。

此外,若暑耗津气,宜清热除热,益气生津,选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以治之。暑温为病,治疗得当及时,大都可获痊愈。

若治不及时,易致死亡,也有部分患者经过救治虽得幸存,但遗有痴呆、瘫痪、言语不利或失语等后遗证。

上一篇:暑湿腹痛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