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鹅掌金星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46页(946字)

中药名。

见《植物名实图考》。别名:辟瘟草、鸭脚金星草、独脚金蹄叉、鸡脚叉、乌毛丁、鸭脚珠,鸭脚掌、三叉剑,三角风、双凤尾草、七星箭、鹅脚伸筋、三叉风、盐挑草、鸭掌香、鸭掌星、鸭胶掌、鸭胶草、二叉曲、三叉、三滴血,鸭脚草。为水骨科植物金鸡脚Phymatopsis hastata(Thunb.)Kitag.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金鸡脚,附生草本,高8~35厘米。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密生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基部盾形,淡棕色,膜质;根群发达,须根周围的小根短而密生。叶疏生,叶柄长4~17厘米,稻杆色,无毛;叶片长6~10厘米,常为3裂,极少有2裂或单叶,基部圆形或稍下延;叶片或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软骨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每裂片有主脉1条,侧脉近对生,约20~30对,直达叶缘,形成菱形网眼,每对侧脉间有1缺刻。孢子囊群圆形,单生于网眼中部,稍近主脉。生于阴湿山沟旁或树林下。分布我国西南、中南、华东、北至陕西南部、山东半岛及旅顺等地。

秋季采收。

晒干。干燥全草,根茎上面密生黄棕色鳞片,有光泽,下面有细长的棕褐色须根。

叶根生,叶柄细长;叶片皱缩,灰黄绿色,展开的叶片为3裂或2裂,也有不裂的,裂片披针形,薄纸质,柔软,叶背沿中脉左右各具1列赤褐色、圆形的孢子囊群。微臭,味淡。以叶片大、孢子囊群多者为佳。

产江苏、四川、福建、江西、陕西等地。

味苦,性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治伤寒热病,烦渴,惊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血淋,便血,痈肿疔疮。《本草纲目拾遗》:“治伤寒疟痢,风气肿毒,时气恶气,散邪风,乳痈,热疮,小儿痘眼疳;喉闭生蛾,同金锁匙汁,醋漱。”内服:煎汤,6~15克(鲜者30~60克);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①治热痢:鲜鹅掌金星草60~90克,车前草30克。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慢性肝炎:鹅掌金星30克,金荞麦30克,阴行草30克,车前草15克(均鲜品)。水煎服(《草药手册》)。③治小儿惊风:鹅掌金星草、虎耳草各15克。煨水服,一日3次(《贵州草药》)。

④治肿毒疮疡:鲜鹅掌金星草30~60克。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其叶含香豆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