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88页(1874字)

病名。

指以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便为特征的病证。出《济生方》:“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本病之病因,第一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或寒湿之邪,外邪内侵肠胃,气血阻滞凝涩,与外邪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第二为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酒炙之品,或恣食生冷瓜果,致肠胃受伤而成痢;第三为七情内伤,脾胃失职,转输不能、饮食精微与气血胶固相结,遂成痢证;第四为脾肾虚弱,《景岳全书》:“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脾肾虚弱,脾土不健,命门火衰,肾精亏耗、每致虚寒之痢。

本病之诊断,以大便次数增多,量少不爽,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粘冻为依据。以病情发作的特点来分,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一般而论,急性痢疾多由湿热疫毒内侵和饮食不洁而致;慢性痢疾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脾肾虚弱所致。

本病宜与泄泻鉴别:症状方面,二者均便次增多,但痢疾以下利赤白脓血粘冻,伴里急后重,下利不爽,而泄泻以大便溏薄,泻下爽利,或如稀水,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之症;在病机方面,痢疾以肠有壅滞之邪、与凝滞之气血相胶结为特点。关键在肠中有滞,泄泻则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或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关键在脾胃功能障碍。

辨证要点:辨痢色;痢下白色,或为粘冻,或涕液状者,一般属寒、属气,病较浅;痢下赤色,或纯鲜红血者,一般属热、属火、属血,病较深;痢下赤白相兼者,一般属热者多,为气血俱受邪,深浅皆及;痢下紫黑色,一般属瘀血,或为热伤血深,湿毒挟瘀;若紫暗而稀淡,则为阳痢。辨里急后重:外邪所致者,每囿后得减虚痢之里急后重,或囿后不减;气陷者,后重而囿后转甚。阴血虚者,每虚坐努责。辨邪正盛衰:这与本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主要根据邪毒是否炽盛,胃气是否衰败,阴液是否涸竭,阳气是否虚脱来辨别。痢疾的辨证施治:属湿热痢者,症见腹部疼痛,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

舌苔黄腻,脉滑数。兼有表证者,则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里热甚者,则脉沉数;热重于湿者,痢下亦多白下,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胸脘痞闷明显;挟食积者,其腹痛胀满而拒按。

治以清热导滞,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

兼有表证者,可合用荆防败毒散;里热甚者,用葛根芩连汤;热毒甚者,用白头翁汤加味;若湿重于热者,可合胃苓汤同用。属寒湿痢者,症见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不渴,头重身困,小便清白,舌质或谈,苔白腻,脉濡缓,亦可兼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方用胃苓汤加当归、木香、炮姜、枳实等。

兼表证者,合用荆防败毒散。属疫毒痢者,症见发病急骤,肚热口渴,头痛烦躁,胸满不食,呕吐恶心,腹痛剧烈,后重特甚,痢下脓血,甚或血下,便次频频,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疾,甚至昏迷痉厥。

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破积。方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为主。若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者,宜合用犀角地黄汤,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2~3克;若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角粉1克,钩藤、石决明以熄风止痉;暴痢致脱者,急服参附汤。

属噤口痢者,症见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实证者兼有呕逆胸闷,纳呆口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方以开噤散为主方。虚证者兼有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淡,脉细弱。

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以香砂六君子或参苓白术散加姜汁为主。

属休息痢者,症见下痢时作时止,终年难愈。发作时,大便夹有赤白粘冻,里急后重,苔腻,舌淡红,脉细涩,或虚大濡软。治宜健脾益气、消积化滞。方用资生丸加减。

属阴虚痢者,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急痛,虚坐努责,恶食,发热烦渴,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治以坚阴泄热,扶正止痢。方用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去干姜。属虚寒痢者,症见久痢不愈,痢下稀薄,带有白冻,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食少神疲,畏寒,舌淡苔薄,脉虚细。

甚者见脱肛下坠,腰酸怕冷,四肢逆冷,滑脱不禁。治以温中祛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汤。甚者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属劳痢者,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五心烦热,纳差,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无膏泽,两目无神,舌红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治以建中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肉。

另外,根据不同证型,可采用一些单方,验方、针灸予以治疗。

上一篇:痢症三字诀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