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湿毒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99页(1238字)

①皮肤科病名。

出《外科启玄》卷8。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湿疡。又名下注疮。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发于小腿足踝等处。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疱、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属湿热偏重;慢性者多伴有血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搔痒无度,病程迁延,属血虚风燥。

急性宜清热利湿,内服萆薢渗湿汤或胆泻肝汤,外用黄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慢性宜养血祛风,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芩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相当于下肢湿疹。②儿科症名。婴儿湿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皮疹形态多形,搔痒剧烈,容易糜烂渗液,常反复发作,迁延而成慢性。

此病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因皮疹形态不同、发疹部位不同而有很多病名,如周身起红粟丘疹,瘙痒无度者,名为“粟疮”;小泡簇集,抓破之后滋水浸淫成片者,名为“浸淫疮”;皮疹粗厚,抓破之后渗血者,名“血风疮”;发于耳后者,名“旋耳疮”;发于鼻下者,名“鼻疮”。发于口围者,叫“燕窝疮”;发于手部者,称为“疮”;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膝弯、足背者名“四弯风”;生于腿胫者名曰“风疽”,生于阴囊者名“肾囊风”等等。本病主要病因为内有湿热蕴伏,外受风邪入侵,充于腠理而致。根据发作情形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湿疹多为风湿热盛证,而慢性湿疹则属风胜血燥证。

风湿热盛证,多见于湿疹的急性期,由于风湿热三者的程度不同,症状也不同。风胜者以粟状丘疹为主,瘙痒、渗液较少,常泛发于全身;热胜者,以皮疹红赤焮热为主,或化脓肿痛,全身发热;湿胜者,水疱累累,糜烂渗液,浸淫成片,全身可有食少,便溏等证。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方选消风散加减。风胜者,加地肤子,苍耳子、菊花;热胜者,加黄连、黄芩、黄柏;湿胜者加白鲜皮、滑石、泽泻。

风胜血燥证多见于慢性湿疹,风胜者可见瘙痒剧烈,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结痂;血燥则可见抓后渗血,肌肤失荣,夜间痒甚,心烦,口干,大便燥秘。

治宜祛风养血,清火养阴,方以地黄饮加减。

对于顽固难愈的慢性湿疹,多因风邪深入络脉,加乌梢、白花蛇、地龙、蜈蚣之类以搜风通络。若用外治法,则应根据皮疹的形状不同而选用不同处方和剂型。

皮疹以粟状丘疹为主者,用解毒搽剂或三黄搽剂涂搽;皮疹以糜烂、渗出、结痂为主者,用黛柏散或黄灵丹麻油调涂;皮疹以红赤灼热,糜烂、渗出严重者,用皮炎洗剂或三黄汤作冷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用黛柏散、黄灵丹、慢性湿疮外用药以软膏为主,皮疹粗糙肥厚者用黄连膏或加味黄连膏。此外,皮疹忌用热水烫洗及肥皂之类的刺激物洗擦,必要时用麻油或菜油棉球清除痂皮,或用蒲公英、银花藤、野菊花、紫花地丁、齿苋之类干鲜草药煎汤清洗。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某些食物,动物羽毛,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过敏所致,故病发之后,应注意发现和消除一些可疑原因,停食海腥发物,不穿用动物羽毛做的衣被枕头及化纤织物,去除感染灶,积极治疗肠寄生虫病。

上一篇:湿泻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