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湿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03页(2065字)

病名。

①指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本病主要包括西医学的伤寒、副伤寒、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

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其一为外感湿热,由于夏秋之际,雨多湿重,气候炎热,易酿生湿热而导致湿温的发生。其二为脾失健运,则内湿停聚,外界湿热之邪亦因之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合酿成湿温。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一般说、素禀中阳不足者,病变多偏重于脾,而为湿重于热;中阳偏旺者,病变多偏重于胃,而为热重于湿。湿为重浊阴邪,初起易于郁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相合,粘滞缠绵,致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

故湿温化燥之前,以邪阻气机为特点,以气分阶段病程最长,见证最复杂。及至湿热化火之后,或因热邪伤津而致腑实便结,或传营入血,致神昏、动血。

湿温的诊断,主要依据在夏秋雨湿季节发病,湿温病的临床表现:初起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头胀如裹,胸脘痞闷,口不渴或渴不引饮,苔白腻、脉濡缓,为湿重热轻,阻遏卫气,气分阶段之身热缠绵,有汗不解,恶心呕吐,胸闷腹胀,胸腹部见白,溲短,苔黄腻,脉濡数,尤具湿温特点;起病一般较缓,传变亦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大多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本病主要应与暑温,太阳伤寒,阴虚内热相鉴别。

由于暑温以暑邪为主,兼夹湿邪,起病急,传变迅速,易伤元气,耗伤津液为特点,以肚热、口渴、汗多等阳明胃热证候为主症,与湿温起病缓慢,热象不显,湿困较着,病程较长不难区别。而太阳伤寒恶寒较甚,无湿温的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胸闷脘痞等里湿证候,也不难鉴别;而阴虚内热有阴虚火炎之象,与湿温之午后发热区别更非难事。本病的辨证要点,一是辨湿与热,孰轻孰重,一般说,湿重于热者,多表现湿邪蕴脾,困阻清阳的证候。热重于湿者,多见热盛伤津的证候;素禀脾虚,中阳不振者,病邪易从湿化而为湿重于热;素禀胃阴不足,中阳偏旺者,病邪易从热化而为热重于湿。

二是察卫气营血传变。病之初起,因邪从外受,遏于肌表,故常见内外合邪,卫气同病。

湿温病的卫气过程一般较短,随即表现为湿阻气分的证候。流连于气分时间较长。病变中心虽以脾胃为中心,亦可弥漫三焦,波步内外。一旦湿邪化燥、热郁化火,则成热甚津伤之证,既可传为热盛阳明气分,亦可传营入血而出现热灼心营,伤络动血。三是审证候的虚实转化:湿温病除后期阶段因邪退正虚证候属虚外,其余各个阶段,一般均以邪实为主,属于实证。临床上应注意的是,在邪实阶段骤然发生由实转虚的情况。

如热盛动血之际,可因出血过多,出现气随血脱的虚脱危候。湿温病的治疗:在卫分为湿遏卫阳,证见恶寒发热,其热不扬,无汗,头身沉重而困,胸痞,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四肢酸楚,肌肉烦疼,舌苔白腻,脉濡。治宜芳香化湿,和中解表。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气分证属湿重于热者,证见身热起伏,午后热增,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倦怠,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溲短浑浊,渴不欲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治以宣气化湿,佐以淡渗。方用三仁汤。气分证属热重于湿者,症见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呼吸气粗,脘闷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以清热为主,兼化湿邪。方用白加苍术汤。

气分证属湿热并重者,症见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逆,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或外发白,或见黄疸,或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化湿清热。

方用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若见神昏谵语而身热不甚者,可用菖蒲郁金汤;昏蒙较甚,加服至宝丹;湿热熏蒸肝胆而为黄疸者,用茵陈蒿汤;湿热郁于肌表,透出白者,用薏苡竹叶散。气分证属于湿热化燥者,证见壮热大汗,面赤烦渴,呼吸气粗,脉象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舌苔黄厚焦燥,脉沉实有力。

治以清气泄热。方用白虎汤。

营血分证属热入营血者,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安,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或手足抽搐,斑疹隐隐,舌绛少苔,如病情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可见灼热躁扰,骤然腹痛,便下鲜血;或吐血、衄血。若出血不止,则进而可见身热骤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呼吸短促,舌淡无华,脉象微细急促等危象。

治法:在营,清营泄热;入血,则凉血散血。可选用清营汤、羚角钩藤汤、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如出血不止,以致气随血脱者,急予独参汤益气固脱。

湿温后期,邪气已却而体虚未复者,若阳气衰微者宜益气温阳,脾虚者健脾,阴虚者宜滋阴生津。温病的预后,主要与病情轻重及传变的深浅有关。凡病势较浅,病情单纯,病程较短,邪在气分阶段即获解除者,预后大多良好;反之,邪势深重,病程迁延,邪恶不解,化火动血,或湿邪久恋损伤阳气,甚至导致气随血脱,或阳气外亡者,预后大多严重,应予高度重视。②指见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

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③指疫疠轻症。

见《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

上一篇:湿痢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