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隔山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52页(574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别名:隔山撬、隔山锹。

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皮消Cynan 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的块根。原植物详“飞来鹤”条。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干燥块根呈圆柱形,微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2~3厘米。外表黄褐色或红棕色,栓皮粗糙,有明显纵横皱纹,皮孔横长突起,栓皮破裂处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硬,断面淡黄棕色,粉质,有辐射状花纹及鲜黄色孔点。

气无,味先苦后甜。产四川、江苏、江西等地。

本品在江苏作白首乌使用。味甘苦、性平,无毒。

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治虚损劳伤,痢疾,疳积,胃痛饱胀、白带,疮癣。《本草纲目》:“主腹胀积滞”。

《分类草药性》:“消食积、下乳,补虚弱。”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磨汁涂。①治小儿疳积,隔食,并能开胃健脾:隔山消、苦荞头、屎藤、蹄草、鳅串、侧耳根。

研末,加石柑子叶、鸡内金,蒸鸡子服(《四川中药志》)。②治气膈噎食,转食:隔山消60克,鸡肫皮30克,胆南星、朱砂各30克,急性子6克。

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30克,淡姜汤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胃气痛,年久未愈:隔山消6克,万年荞3克。打成细粉,每天3次,每次用开水吞3克(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根含淀粉44%,又含皂甙。

上一篇:隔山香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