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感染性心内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91页(2354字)

内科病名。

指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心瓣膜炎症病变。致病原以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多见。通常将其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本病大致可归属祖国医学心悸、内伤发热、温热、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见于各种年龄,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约达2∶1。约80%发生在心脏瓣膜病的基础上,尤其是风湿性心瓣膜病。也可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和二尖瓣脱垂等症者。部分病人发病前曾有手术、器械检查或感染史。

最多见为链球菌引起(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他为肠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产碱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布氏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且有部分为混合感染。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赘生物形成。

新鲜的赘生物呈红、粉红、黄、白或绿色,质脆,大小不一。由纤维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细菌组成。

常发生在1个以上心瓣膜上,以二尖瓣、主动脉瓣最多。心内膜出现炎症反应,灶性坏死。病变严重时心瓣膜形成溃疡、穿孔,形成大而脆的赘生物,容易脱落形成栓子,随大循环引起相应的脏器栓塞,可以脑、肾、脾为见。

右侧栓子尤引起肺梗塞。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补体反应会引起肾小球肾炎,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心内膜炎患者可因心肌炎及瓣膜病变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发展为心力衰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平均25岁。

致病菌毒性常较强,以细菌感染为多见。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偶有白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淋球菌等。感染易发生在原有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血管病畸形的基础上,细菌常由身体其他部分或全身性感染侵入心内膜,如产褥热,心脏、尿道手术,肺炎等。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瓣膜及腱索的急剧损害,形成溃疡,甚至穿孔。

在受累的心内膜上可附着大而脆的赘生物,脱落则成为栓子,可引起多发性栓塞及转移性脓肿。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大多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体征以发热、体温多为不规则热,一般在37℃~39℃。

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消瘦、气急等。多数患者可闻及心脏病理性杂音。

部分病人肢体、口腔、胸部、眼睑结膜出现瘀点。偶见全身性紫癜。趾指掌面、足底或大小际处出现隆起的紫红色结节,直径2~5mm,有压痛。手掌及足底出现无压痛性红斑样或出血样小结。

大部患者出现脾肿大,质软而压痛。小部分患者出现杵状指,一般无紫绀为主。实验室检查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降低,血沉增快,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尿检见镜下血尿、菌尿、蛋白尿等。

超声检查可见瓣膜赘生物,或有脱垂、散裂等改变;急性心内膜炎起病急、病情重、病程短。症见高热、寒战、肌肉关节痛、乏力多汗,进行性贫血。栓子脱落,引起多发性栓塞及转移性脓肿产生相应症状,亦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杂音较早出现且较明显。实验室检查见进行性贫血;白细胞数显着升高;血培养阳性率高;伴有肾小球肾炎可有镜下血尿。本病并发症较多,尤以动脉和脏器栓塞,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多见。肾功能衰竭、严重贫血、精神障碍也可出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约有半数可见不同程度的栓塞,可在发热开始数天到数月内发生。脑栓塞多见,表现为细菌性脑动脉瘤、脑血管意外、脑脓肿或弥漫性栓塞性脑膜炎。肾栓塞时有腰痛、腹痛、血尿或菌尿。脾栓塞时可突然发生左上腹痛,脾肿大,严重时发生破裂出血。此外可见肺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等。

心力衰竭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科治疗:按药敏试验选择杀菌抗生素,宜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应早期、足量使用。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常用量每日400~1000万u。

最大量达每日2000~4000万u。分次静脉或肌肉注射。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可选用羧苄青霉素每日10~20克静脉滴注;或每日4克,分4次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每日6~8克,静脉注射,亦可选用先锋霉素。

绿脓杆菌性心内膜炎可选用多粘菌素B或E,每日100~150毫克,或羧苄青霉素。真菌性心内膜炎可用两性霉素B。立克次体可选用四环素,产碱杆菌性心内膜炎可选用链霉素、氯霉素。外科治疗:切除病变瓣膜,置换人工瓣膜。

对中、重度心衰、大赘生物、感染不能控制、心肌或瓣膜脓肿、移植之异体瓣膜感染、危及生命的栓塞等,可作为手术指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素体阴虚,久病阴血耗伤,阴液亏损,不能制火,阳亢乘阴而内伤发热;或由长期情志郁滞,或心脏素有疾患而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发热;或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或气血瘀滞,心失所养而心悸怔忡;或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热炽盛,逆传心包,热灼营血而发热,怔忡。临床上阴虚火旺者,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盗汗颧赤、心悸失眠、口干咽燥、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选青骨散加减。或选青蒿鳖甲汤。心悸、怔忡为主者,首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或加减复脉汤;气阴两虚者,症见发热畏寒、肢体酸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益气,方选炙甘草汤加味,或以益寿汤,七福饮等加减选用;气滞血瘀者,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按之痛甚、或见头痛、失语、偏瘫等、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

治宜理气活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兼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首乌等。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等。

怔忡重者,加远志、酸枣仁等;感受外邪者,症见突然高热寒战,关节肌肉疼痛、烦躁不安、心悸气短、汗多尿少,甚则神昏谵语、皮下紫斑瘀点、尿血等。舌红绛无苔、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气血两燔者,加白汤。

本病证情严重,需中西医结合救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