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脱出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31页(1533字)
病名。
指因外力损伤或椎间盘纤维环退性改变,致髓核冲破纤维环从裂隙中突出而引起神经根、马尾或脊髓压迫症状者。又称腰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好发于25~45岁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区别。
现代医学认为椎间盘是由三个组织构成的软骨盘,其外围有同心环绕的强韧结缔组织和纤维软骨所构成纤维环,内有半液状中心称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由透明软骨构成,通过骨性终板与椎体相连。椎间盘除胎儿时期外,无血管供应,缺乏血液的供给营养,同时髓核弹性强、张力大、损伤后修复能力差。
日常生活和重体力劳动中,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长期反复经受各方面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容易发生劳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变,而致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如遭受过大挤压扭转等外力,或椎间盘纤维环本身已退行性改变,使髓核冲破纤维环从裂隙中突出(一般多向后方两侧膨出或突出),引起神经根、马尾或脊髓压迫症状。
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为腰痛,严重者坐卧不得,翻身行走困难,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
腰痛伴有坐骨神经走向区域放射痛,常在腰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疼痛由膝部开始,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缘。如突出位于中央部或连椎管内有移动时,疼痛或放射痛可呈双侧或交替出现。多数病人有脊柱侧弯。
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腰椎运动障碍后伸受限。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麻木,皮肤痛觉减退。若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或破裂,可见大、小便功能异常,性功能减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示腰椎侧弯,患侧间隙增宽,侧位片示腰椎生理弯曲消失,或减小,甚至后凸。
晚期脱出者,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硬化和凹陷不平表现及骨质增生。小关节退行性变,上下小关节突交错,下椎的上关节突尖端插入隐窝,神经孔变小。轻者卧床休息,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一般8~10公斤,或可根据患者体重、病情轻重及适应症而采取不同重量。
每日1~2次,每次30~40分钟,牵引时腰臀可做摇晃动作。配合揉、滚、按、压扳、推、擦等法的按摩。
保守治疗半年以上,腰腿痛反复发作,明显的神经根传导功能障碍,无手术禁忌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有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急症手术,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过度劳累,或外感风寒湿邪,或跌扑挫伤,损伤腰肌经脉脊柱,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络脉阻塞不通所致;或由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致肾虚不能主骨,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所致。
临床上的气滞血瘀为主者,症见跌、扑、闪、扭、持重过力后出现腰腿疼痛,痛有定处,呈刺痛胀痛,牵及腿足,坐卧转侧不利,舌红或暗红,苔薄白或厚腻,脉弦紧。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选活络效灵丹加减,或乳香趁痛散加减;湿热交阻者,症见腰腿滞涩沉重,步履困难,腰腿疼痛伴有麻木,或有下肢肿胀,小便黄赤,纳差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选加味二妙散加减;风寒交搏者,症见腰腿疼痛,痛及脊背膝足,肌肤麻木,腰间发冷,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宜温经通络,疏风止痛。方选小续命汤、独活寄生汤加减;肾气不足者,症见腰痛反复发作,腰腿发冷,腰背酸痛,下肢痿弱,肌内脱削,手足不温,耳鸣耳聋,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偏阳虚者,伴见畏寒肢冷,浮肿,尿频或淋漓不尽,神疲气短,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弱。
治宜温肾壮阳,通络止痛。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偏阳虚者,伴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耳鸣眩晕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益精壮骨。
方选当归地黄丸加减。若阴阳俱损者,可以杜仲丸加减,补髓丹加减等。亦可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