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慢性间质性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38页(2136字)

病名。

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原发过程主要累及肾间质及有关结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起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功能改变。若伴有间质炎症,则称之为慢性间质性肾炎;若病理改变只见萎缩、硬化或肿瘤浸润,则称之为间质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肾乳头部位以下尿路梗阻是半数以上间质性肾炎的原发性病因,其梗阻可以是完全性的,也可以是不完全性的,梗阻初期是阻塞尿流,同时肾脏不停地产生尿液,梗阻近端的输尿管肾盂持续蠕动,不久即可引起梗阻近端管腔和肾盂内的流体静压上升,该压力传递到肾内肾单位,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尿路梗阻同时又是慢性肾脏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常受压力性肾病和细菌性肾盂肾炎的双重影响。

镇痛剂肾病:复合镇痛剂引起的肾毒性和慢性肾脏病较单一药物更为多见,研究表明阿斯匹林和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都在肾脏浓缩,扑热息痛在肾髓质蓄积,其浓度梯度和尿素平行,乳头顶部最高,非那西丁代谢产物对髓质组织可引起氧化损伤,而水杨酸盐可抑制主要的组织抗氧化损伤防御机能。慢性肾盂肾炎:肾脏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盂肾炎在无梗阻和其他肾脏病的原发病因时很少引起慢性肾衰,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遗留瘢痕,瘢痕组织太多常会导致肾脏结构畸形,尤其在儿童时期,生长着的肾脏更易产生瘢痕畸形。

免疫性间质性肾病:间质及有关结构的免疫性损伤是一些慢性肾病的重要促发因素,狼疮性肾炎和其他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病,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也是如此,只是免疫学机制有所不同。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与药物过敏有关的免疫性疾病,有人认为与免疫复合物有关,也有发现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者,少数病例恢复不彻底可进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巴尔干肾病: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疾病,其发病隐袭,病因不明,据认为本病和中毒或感染性因素有关,其肾脏常严重萎缩,常在30~40岁时发生肾衰。特发性间质性肾炎:约10%的间质性肾炎查不出致病原因,其临床表现、病程和预后与已知原因的其他间质性肾炎无明显差异,据认为可能是免疫反应所引起。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变化无特异性,大体标本在晚期可见肾脏萎缩,外观不规则,多发的瘢痕。镜下检查可见间质有典型的炎症变化,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有大量的胶原和含粘多糖的基质沉积,肾小管细胞萎缩扁平,肾小管外形因周围的纤维组织而扭曲,并常见管腔扩张,内含嗜酸性管型,肾小管基底膜特征性增厚,疾病后期肾小球继发性受累,周围绕以纤维组织,最后肾小球簇发生纤维化和透明样变,并常伴有肾小动脉硬化。尽管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病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梗阻性尿路病可见肾盂积水,尿酸性肾病有痛风之表现,某些代谢性疾病可见尿路结石等,但间质性肾病本身的临床和实验室所见却极为相似。除非有另外的诱发因素如尿路梗阻,急性感染一般不常见,在终末期肾病出现之前,除去或治疗可治疗及可逆性因素,病情可趋于稳定,中止或延缓其发展,在肾衰前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少,只实验检查可发现一些异常,后期则可出现肾衰的表现。慢性间质性肾炎后期常有高血压,也有时由于肾脏保钠功能障碍,引起缺钠和低血容量,可导致急性低血压发作。理化检查:尿沉渣一般可见中等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少于1.5克,肾小管蛋白如溶菌酶或β2-微球蛋白的比例较高。最重要的肾小管间质功能异常包括浓缩能力障碍,肾保钠功能障碍,肾性酸中毒并常伴有高氯血症,肾排钾功能障碍和肾脏内分泌功能不全等。X线照片在梗阻性肾病可见肾盂或输尿管积水,镇痛剂肾病和镰状细胞病乳头坏死等;双肾萎缩,外形不规则,肾盏常扭曲、扩张及变钝。B超和CT对确定肾内结石的部位和范围都有帮助。

肾活检可用来排除肾小球肾炎。中医学认为外邪反复侵犯,可使肾脏更虚,每因劳累诱导引发本病。毒物伤肾,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毒物,可损伤肾脏,致肾气虚损,引发本病。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容易罹患影响肾脏的疾病,使肾气受损,最终引起慢性肾病。

脾肾气虚型:症见疲乏无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或有小便涩痛,淋沥不畅,遇劳即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健脾补肾,方用五子衍宗丸加参芪。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酸冷痛沉重,尿清长,夜尿多,或见少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

治宜温肾健脾,方用无比山药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脾肾气阴两虚型:症见全身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水,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偏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烦躁易怒,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肝,方用杞菊地黄汤或麦味地黄汤加减。

气血两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动则心慌心悸,易汗出,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湿浊内阻型:症见精神疲乏,面色无华,少尿或尿多而清淡,或见水肿,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兼数。治宜利湿化浊,偏湿热者方用黄连温胆汤、三仁汤;偏寒湿者方用胃苓汤、温脾汤。

上一篇:慢性发颐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