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慢性胃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45页(1793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所发生的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占10.07%~32%。慢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十分明确,但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理化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急,喜食过热,或长期食用辛辣调味品、生冷粗硬食物、浓茶烈酒等;另外,过度吸烟,或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反复刺激、损伤胃粘膜,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②细菌或毒素:口腔、鼻腔或咽喉部的慢性感染灶的细菌及其毒素,亦能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而胃酸的缺乏又易致细菌在胃内的生存和繁殖,另外,急性感染性胃炎迁延不愈,亦可转变为慢性胃炎。

③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通过植物神经,可引起内脏血管平滑肌痉挛、胃肠道分泌及运动功能障碍及胃壁营养不良,从而引起慢性胃粘膜炎症。④自身免疫反应:在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抗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因此推测这种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以上腹疼痛为多见,占85%左右,多为隐痛,其次为上腹胀饱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及恶心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以腹部胀满为多见,伴或不伴有疼痛,如有出血、贫血、消瘦等症状和体征时,说明病情较重。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粘液增多,粘膜充血、水肿,粘膜红白相间或糜烂、出血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粘膜色泽灰暗、灰黄或灰绿,血管透见,如伴有腺窝增生或上皮化生病变,则粘膜增厚、粗糙,呈颗粒或结节僵硬感。胃粘膜活检:是确诊慢性胃炎的可靠方法,并可作为分型、分度的依据,由于萎缩性病变往往呈局灶性分布,故在活检时,应在胃分区的不同部位及病变区的同一部位做多点、多块活检,并要求尽可能深达粘膜肌层。其他检查:X线钡餐:主要表现为异常皱褶、锯齿状边缘或切迹等。幽门弯曲菌检查:可用胃粘膜培养、普通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检验及抗体检测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查,一般阳性率在40~60%之间。

胃分泌功能测定:包括检测泌酸功能、胃蛋白酶原、内因子、胃粘膜分泌功能-组织己糖胺含量及血清胃泌素等。有关抗体检测:包括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细胞抗体的测定等。中医认为①饮食不节:如饮食不洁净或腐败及细菌污染食物,都可损脾胃,化生湿热,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久致慢性胃炎;过饥则脾胃失养,有损胃粘膜屏障;过饱则虽纳而不消化,胃排空不及,胃酸分泌增多,粘膜受损;偏食辛辣香燥,则耗损胃阴,致胃粘膜分泌障碍;过食生冷,则胃阳受伤,胃功能失调;酗酒则辛热损伤脾胃;过度吸烟也可损伤胃阴,作用于胃粘膜屏障,并可通过胆汁返流而致病。

②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他脏腑病变延及脾胃,使脾胃受损,都可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胃运动功能障碍,或胃分泌功能障碍,发生慢性胃炎。

③情志所伤:恼怒伤肝,忧思伤脾,肝脾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内分泌功能失调,胃肠运动消化功能失常,并可因肝气上逆,胆汁返流,而损伤胃粘膜屏障,导致组胺释放,引起胃粘膜炎性改变。④劳逸失度:过度劳累可损伤元气,致脾胃运化无力;过度安逸则气血流行不畅,致气滞血瘀,最终导致胃肠微循环障碍,内分泌紊乱,胃粘膜屏障作用减弱,抗病力减低,而引起本病。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后舒畅,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和中,调和胃气,方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

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较舒,纳呆,食后胃胀满加重,或呕吐清涎,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胃热阴虚型:症见胃脘疼痛并伴烧灼感,痛无定时,以下午及空腹较重,得食痛减,口干而苦,颧赤,心烦易怒,纳食量少,或有吐血,苔黄少津,舌质红,脉弦细而数。治宜疏肝泄热,养阴清胃,方用玉女煎加减。

胃络瘀血型:症见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痛而拒按,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调营敛肝饮或黄土汤加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