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56页(1018字)
眼科病名。
指眦部因疮溃不敛口而脓液长流之病症。或为泪窍内蕴结脓汁,脓泪混杂,自目窍沁沁而出者,亦属此症。见《证治准绳·七窍门》。
临床常根据生长的部位、致病的原因、漏处的状态、脓液的性质等不同,可分为阳漏、阴漏、窍漏、大眦漏、小眦漏。凡漏处红赤肿胀,脓汁黄赤且稠,疼痛日重夜轻者,即为阳漏。多因肺经蕴热、痰湿阻络等所致。症见漏处疼痛,日重夜轻,环漏红赤,脓汁黄赤且稠。内治:因于心肺火热者,宜泻火解毒,方用保光散酌加蒲公英、野菊花、红藤。
因痰湿阻络者,治宜清热除湿化痰,方用燥湿汤加银花、连翘。外治:如漏于外眼者,用生理盐水洗净脓液,再用生肌八宝丹掺漏口。漏深者,插入生肌八宝丹药捻提脓,再用生肌玉红膏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凡漏处无红赤,脓液清稀或呈青黑色,痒痛日轻夜重者,即阴漏。
《证治准绳·七窍门》谓阴漏“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胀稍可。”多由体虚邪毒内陷或眼疽等失治变生而致者。
症见漏处隐痛,日轻夜重,漏口周围无红赤,脓汁清稀秽息,甚至带青黑色。
内治:患者可兼见体弱面白,身软无力,苔薄,脉弱。治宜补益气血,托毒敛口。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外治:先用生理盐水洗净漏处,再用生肌散掺漏口。漏管深者,用生肌散为药捻插入漏口内,再用生肌玉红膏涂纱布上,敷贴漏处。
必要时可手术治疗。凡泪窍常流脓液,按压睛明穴处则脓泪混杂沁沁而出,即为窍漏。《原机启微》指出:“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沁沁脓出。”相当于慢性泪囊炎。
又名目脓漏。《诸病源候论》卷28谓:“风热容于睑眦之间,热搏于血液,令眦内结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脓汁不尽,谓脓漏。”亦有以漏睛脓出、热积必溃之病或漏睛眼名之者。多因肝经风热、心经热蕴、嗜食辛棘醇酒或肝肾阴亏等所致者。
症见目无肿赤,内眦痒涩,脓泪常流,按压内眦睛明穴附近,则脓液自泪窍沁沁溢出,或如涎水,粘睛上下,或有稠脓呈黄色或紫赤色者。内治:因于肝热者,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因于心经蕴热者,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金花丸。因于湿热者,治宜清热导湿,方用三仁汤。因于虚火而类风邪者,治宜清虚火佐祛风邪,方用白薇丸加减。外治:局部点补漏生肌散。若药物治疗效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大眦漏生于睛明穴附近,多由漏睛疮失治,溃口不敛所致,属阳漏范畴。
小眦漏生于小眦近眶骨处,漏口周围多无红赤,脓汁清稀,色青黑。相当现代医学之骨髓炎所致之漏管。
属阴漏。